激趣乐学活力四射浅议基于学习兴趣的语文教学过程优化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索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3期 总第4899期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3期  下一期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索
来源:赣榆县墩尚镇中心小学 作者:张敬明 发布日期:2014-09-28 14:23:39

       新课标要求品德课教师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和摸索一种生活化的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引导品德课堂能够真正地回归生活。实践和体验生活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孩子进行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与继承既有的道德规范与优良传统,最终让孩子达到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
       一、在生活实践中体会感悟
       品德与生活课教材虽取材于生活,但与孩子的认知及行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孩子良好的品德也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一两节课就能形成的,在生活中获得的感知与体验是品德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在以教材为本的情况下,要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给孩子提供最亲切、最直接的感知材料。
       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首先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引入教学,然后展示了一些孩子们熟知的春天图片,唤起孩子对记忆中春天的回忆。随后让孩子说说春天在哪里,孩子们的回答丰富多彩。接下来我让孩子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里寻找春天,孩子们在百花中、在田野里、在鸟儿的歌唱中、在辛勤劳作的农民身上,闻到了春天,看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欢笑亲吻大地,用歌声迎接着春天,用画笔描绘春天,用语言赞美春天。回到教室后,我再让孩子讲述他们见到的春天,这时孩子眼中的春天是那样的多彩……然后我带着孩子再次聆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再次感受春天的美,产生对春天、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我设计作业——思考如何做个环保小卫士,孩子们自由发言,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摘花、不踏草坪,随时要给小树烧水、松土等等。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谓“水到渠成”。
       二、在生活积累中创新提升
       活泼好动是很多小学生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特别容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如果行为训练过于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孩子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立足现有的生活积累,并通过积极的参与生活体验,使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创新、提升,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如在教学《家里来了客》一课时,里面有一个“陌生人到我家”片断。首先,我用视频出示了一个场景:文文独自在家,遇到一陌生人敲门……这时画面停止,我让孩子们思考:遇到这种情况,文文该怎么办?二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他们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即展示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有的说不认识不开门,有的说不出声,有的说劝他离开并等家长回来了再来,还有的说要打110报警……而此时我也适时地点拨:在生活中,客人来了我们既要热情待客,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又要注意安全,不和不认识的人直接接触。然后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进行场景模拟表演。表演完成后我又引导孩子对表演情况进行点评,点评的着重点是要有适度礼貌并要注意安全。就这样经过表演——点评——再表演——再点评,孩子们都知道了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了。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我追问:如果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遇到陌生人,这位陌生人说是你爸爸妈妈的朋友或同事,要带你走,你怎么处理?孩子们的答案出奇的一致:不理会,不和陌生人走。
       三、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能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其实只是一个例子,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全部。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地区、学校、班级实际,对教材所列的教学内容适当作一些增补,或者直接将选择权交给孩子,这样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就会自然地进入我们的课堂,孩子有了兴趣就会乐于去操作体验,在孩子专情于在生活中动手操作时,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在“春天的种植”这一主题活动中,我让孩子课前做了很多准备:例如在家里(可以请求父母的帮助)种植花草或是种子发芽的实验,并作好及时记录,以便观察研究。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有的说种植过程中比较成功的经历,有的谈实验中的困惑或失败经历。小实验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使孩子在观察与实验中了解浅显的自然常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装扮教室,既美化了环境,又便于继续观察和探究,一举多得。
       最佳“小小研究员”的评比则起了激励作用,让孩子展示小种植的成果时,增强了孩子的成就感。而在孩子们亲自实践的过程中,老师适时渗透只有春种才能秋收的重要性,孩子了解春天的农事,增强了对春天的感受,懂得爱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不能浪费粮食等等。最后通过演一演的活动再现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更为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错误言行,例如随意采摘花朵、践踏小树苗、浪费粮食等不文明行为。最后让孩子加入到爱绿护绿的行动中来,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妈妈,这样不但有利于引起孩子的共鸣,而且能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他们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教师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