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课堂插上情感的翅膀 培养学生创新的“数学眼”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4期 总第4909期 2014年09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4期  下一期
让信息技术课堂插上情感的翅膀
来源:江苏省江都中学 作者:韩迎峰 发布日期:2014-10-09 08:41:56

       作为技术类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操作,但这也成为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技术课程教学的问题所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教师将知识点和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现实的情况是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完成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后,再来到技术课堂,由于没有高考的压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教师按部就班缺少情感的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差,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由于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情感目标经常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停留在表面和形式,甚至被忽视。
       其实,“情感”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如何将情感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本人在十多年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实现情感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音传情
       音乐(音频)能超越文字的局限,突破语言的描述。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加入音乐(音频)元素,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生动。
       在讲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第二节《音频、视频、动画信息的加工》中音频信息的简单合成时,我准备了两段音频素材,第一段是婴儿的啼哭声,第二段是歌曲《感恩的心》,音乐清澈动人。上课时,我首先将之前运用这两个音频合成的效果播放给学生听,婴儿的啼哭声吸引了学生,还有部分学生感觉很有趣,笑了起来。随着婴儿啼哭声的淡出,《感恩的心》音乐声起,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慢慢地投入到了感人的音乐声中,一直到音乐结束,教室里还是静默无声,我想他们已经被感动,陷入了沉思。
       当教室里开始有讨论声时,我打断了他们,提出问题:“大家在听完这首合成的歌曲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的回答很精彩。“这本身就是一首很好听、很感人的歌曲,可是由于前面合成了一段婴儿的啼哭声,给这首歌曲赋予了更加感人的意义,更能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正如歌曲所唱‘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这位学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这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共鸣。毋庸置疑,有了这样感人的音频导入,这堂课是在一种和谐、激情、互动的氛围中进行,还没等到教师讲解,学生们就会迫不及待地问“声音是怎么合成的”“婴儿啼哭声是怎么越变越小(淡出)的”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学习效果肯定会更好。
       二、以图动情
       一副动人的照片(图片)来源于生活,而经过作者的艺术化、再创造,又高于生活,以视觉的方式感染读者,以它独特的魅力震撼读者的心灵。
       在讲授必修第五章第一节《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时,我用《奥马伊拉的痛苦》这幅照片进行导入,学生们轻声讨论,我表情严肃,因为我要给学生们传递“尊重逝者”的情感。我告诉学生们:“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照片中,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摄影师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他只能在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讲完这个故事,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没有急着往下面讲授新课,学生们还在思考,我想他们能感受到小姑娘的那种坚强,在今后的人生中他们也能变得更加坚强。
       在学生思考过后,我总结:“我们感谢摄影师,也应该感谢数字化图像采集的技术研发人员,正由于他们把当年的纸质照片经过数字化处理,才能够让我们经过了很多年还依然能够有机会在计算机上看到这样的照片。”通过这张照片,我既完成了本节课的导入工作,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字化图像的魅力,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学目标。
       三、以物生情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性教具,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体验。
       在讲授必修第一章第二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中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时,有这样几个发展趋势: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以及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而对于“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这个知识点,我准备了两块硬盘,首先拿出一块旧硬盘:“这是一个十几年前的旧硬盘,大家猜猜它的容量是多大呢?”“30GB”“20GB”“4GB”……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我告诉他们这个硬盘只有200MB,我当时花了将近1000元。大家非常惊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小的硬盘能干什么事情呀?”我顺着问题接着引导大家思考一部电影大概500MB左右,一首MP3歌曲大概4MB左右,学生们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硬盘连一部电影都放不下,只能放几十首歌曲。
       接着,在学生们的一片惊呼声中,我拿出了第二个硬盘,问道:“你们再猜猜,这是一个最近买的新硬盘,它有多大容量呢?”“120GB”“300GB”“500GB”……大家又一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我告诉他们这个硬盘有1TB,我只花了600元,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了容量单位:1TB=210GB,1GB=210MB,1MB=210KB,1KB=210B,而B就是字节,它是计算机最基本的计量单位。我让学生们拿出笔计算这个硬盘大概能放多少部电影或MP3音乐,学生们很有兴趣地计算起来,很快有了结果:这个硬盘能放大概2000部电影或者20万首MP3歌曲,大家对这样的结论很是惊讶。我进行总结,在短短的十多年里,硬盘的容量增加了几千倍,而价格却越来越便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价比越来越高。十多年间,是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科技人员的默默奉献。通过两个硬盘实物的展示和比较,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同时通过实物道具的展示和比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为我们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断努力奋斗。
       以上是本人在信息技术情感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和策略,这些教学案例和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们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我们在应用这些方法和策略进行情感教学时,还有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1.了解学生。情感源于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应首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关心什么。如学生学业重,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交流,教师发现他们在周末休息时,喜欢上网通过QQ交流情感,因此教师上课时围绕知识点给予学生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引起共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把握好“度”。在上课时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但也要注意“度”,如果活跃了课堂,学生变得过于激奋,而忽略了学习本身,那会适得其反。
       3.注意引导。在上课时教师既要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还要注意把他们引导到本节课的学习上来,使得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提升。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信息技术课堂插上情感的翅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