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课堂插上情感的翅膀 培养学生创新的“数学眼”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4期 总第4909期 2014年09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4期  下一期
培养学生创新的“数学眼”
来源:如皋市搬经小学 作者:夏策华 发布日期:2014-10-09 08:43:29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行者的温暖与快乐》中说过,她的情境教育是“为儿童研究儿童”,儿童的发展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尽管没有终点,但教师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培养学生创新的“数学眼”,享受教育的过程和美好,才能缔造我们心中理想的课堂。
       一、数学概念人性化,培养学生数学的“智慧眼”
       每位学生都是带着一脸生动、一脸好奇、一脸灿烂,走进我们的课堂,但愿当他们走出课堂时脸上多了幸福,多了满足,多了探究,那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以往教师在习惯的轨道上奔跑惯了,心中最关注的是学生能做多少道题目,有怎样的难度,怎样的速度。满眼是分数,满脑是知识、技能,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自身。今天,我们关注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精心守护学生们,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幸福感。
       在孩子眼里,每个数字、每个符号、每种运算都是有生命的。当学生学了两步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时,有学生是这样理解的:乘、除的家住在底楼,而加、减的家住在二楼,老师来家访时,就先到底楼乘、除的家,再到二楼加、减的家。学生们一下子觉得数学原来也是很亲切的。在学习“0乘任何数都等于0”时,有位学生提出:0像炸药似的,安装在哪儿,那里就被炸了,没有了就是0。在学习了面积单位时,学生又会把平方米称作大哥,平方分米叫二弟,平方厘米叫三弟。或许这类比喻不是很恰当,也不够科学,但在学生的眼里数学就是有生命的。正因为数学有了生命才有趣,学生才有学习的愿望。像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等一系列生硬的名称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并且没有吸引力,更谈不上学习的热情。
       给知识注入生命,为学生创造智慧,把教学还原成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在有限的课堂上,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美妙的精神漫游,一段快乐的智慧时光。为孩子创造足够舒展生命的空间,给他们一双“智慧眼”,从而使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更清晰美妙,更奇特宏伟。
       二、数学课堂情境化,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眼”
       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又要回归生活。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我们必须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外面的“水”流进来,让里面的人走出去。因此,教师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我们的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片段一:低年级“数数”教学。一位教师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自由地数数,他们开阔的思维着实让我们吃惊:有的数乒乓台、有的数篮球架、有的数树木、有的数自己身上的钮扣……有一群鸟从空中飞过,学生们这样描述:有许多鸟我数不清楚,难道这些不是数学吗?他们不断地发现可以数的新鲜事物,这样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应接不暇。
       片段二:高年级“统计”教学。课前教师布置了一道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所在社区或村子,人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自己家庭一年来的主要开支等情况的社会活动题目。上课时,学生们就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探讨。教师也根据学生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统计图。短短的一节课,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但亲历了统计的真实过程,理解了统计的现实意义,而且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可见,只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在蓬勃的求知欲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因此,在新课程下教师一定要开放我们的课堂,真正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体现出知识的生活价值。
       三、数学课堂开放化,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眼”
       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减少“权威性”的指令成份,从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出发,善于放手,机智应变,巧妙引导,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自觉能动地提出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科学求实地总结规律,愉悦生动地提高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个性和求异、求新、求奇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将教材例题开放扩充为如下四块内容:
       1.出示两位学生两次数学竞赛成绩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确定“进步标兵”的办法,不仅可以按两人两次竞赛的最高成绩、总分、平均分以及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出分值的大小进行颁奖,还可以根据两人的进步幅度——“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考百分之几”来确定“进步标兵”,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置于生活化和现实化的问题背景之中。
       2.在学生尝试运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这一数学方法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几组数据,让学生自主编题并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具体说明造林、用电以及学生人数的情况。
       第一组:搬经镇去年植树造林16公顷,前年植树造林12公顷。
       第二组:搬经小学一月份用电4500度,二月份用电4250度。
       第三组:某班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有30名。
       3.采取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的方式,重点探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多种解法。
       4.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练习拓宽应用范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学,教师没有应用教材原有例题,但起到了比应用教材例题还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就是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生活素材讨论交流的实践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而且还亲身感受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现实意义。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讲,是一种探究方式的创新;从学生的体验来讲,经历了“现实——数学——现实”的双向历练,既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素质,真可谓一举两得。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教师的教学应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学生在这样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中,个性得以释放,思维得以飞扬,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情感、智慧和人格成长的甘甜雨露,同时这也将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