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源自中华菊头蝠的SARS病毒感染了果子狸等野生动物,随着这些野味被端上餐桌,SARS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2019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也是由蝙蝠通过中间宿主感染了人类。蝙蝠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为什么它能携带如此恐怖的病毒而自己却没事?
与病毒共舞
蝙蝠之所以能成为一系列危险病毒的理想宿主,跟其自身的生活习性分不开。蝙蝠的生活环境阴暗、拥挤、闷热、潮湿,简直是病毒滋生的完美温床。它们喜欢群居,栖息的山洞洞顶平均每平方米可以聚集多达1800只成年蝙蝠和超过5000只的幼年蝙蝠,洞底则堆积着蝙蝠的代谢废渣和部分蝙蝠的尸体。可以说这里有病毒滋生和快速增殖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此外,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它们随着季节变换进行长途迁徙,也大大增加了病毒的传播范围和概率。
蝙蝠堪称“大自然活体病毒库”,携带着很多令人闻之色变的病毒。除了我们熟知的SARS、MERS等冠状病毒和埃博拉、马尔堡病毒等丝状病毒,蝙蝠身上还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副黏病毒、呼肠孤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其中很多病毒都在近几十年引起过人兽共患病大暴发。越来越多新发致病病毒在蝙蝠体内被发现,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蝙蝠携带病毒的严重性。不过,虽然蝙蝠身上隐藏着许多病毒,但它自身通常没有任何感染迹象或损伤,而是与病毒和平共处。
百毒不侵
诸多大规模致死的疫情都和蝙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蝙蝠已经被公认为新兴病毒最重要的天然“蓄水池”。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蝙蝠携带那么多病毒,自身却安然无恙?
蝙蝠飞行时的代谢水平很高,消耗的能量是其他同体形哺乳动物的3倍。受此影响,其体温在飞行时也会急剧升高。高体温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活性,甚至能杀死病毒。
对人类而言,身体往往是感觉到病毒入侵后才合成干扰素,免疫系统也随之进入活跃状态。一旦病毒趁着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激活就“大举入侵”,很可能导致免疫系统过激反应,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而蝙蝠具有超强的免疫系统,体内始终存在干扰素,它们体内的免疫应答活性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会被过度激发。其免疫能力靶向性非常好,专门抵抗病毒,从不会发生过度的应激自残行为。因此,蝙蝠体内的免疫细胞和病毒可以保持平衡。
依靠“随时戒备”“调控得当”的免疫系统,蝙蝠有效遏制了病毒在体内泛滥,同时也成功避免了自己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受到伤害。
不可扑杀
蝙蝠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很广,几乎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身影,完全扑杀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蝙蝠是农业的好帮手,是生态链中很重要的一环。大部分蝙蝠以昆虫为食,尤其是害虫。还有些蝙蝠以水果、花朵、花粉和花蜜等为食,可以帮助传粉。有些花朵甚至进化出“花蜜向导”,这种花蜜可以反射蝙蝠的超声波,从而吸引蝙蝠更好地为其传粉。
此外,蝙蝠的粪便还是自然界丰厚的肥料,它们的回声定位系统和信号处理方式更为现代科技中的声呐系统提供了模型。因此,我们不能将其无情地扑杀。
即使蝙蝠携带很多病毒,但它们昼伏夜出,很少接近人类,更少见主动攻击人类。所以,一般情况下,蝙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性很小。我们要建立起对野生动物的科学认识,拒绝残忍猎杀,与大自然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