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E学江苏•探索发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5929期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兰亭序》真迹何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0-10-12 10:52:11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瑰宝。但不幸的是,有一些文化珍品已经下落不明。在所有失传的历史文物中,最让人惋惜的当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真迹。

 

王羲之酒酣书绝品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日和风清。在今浙江省会稽山上的兰亭,一群文人正在饮酒赋诗。乘着酒性,大家诗性愈浓,日落时分,已成百首。有人提议,将当日所作诗句汇集成册。于是,大家一致推举以书法名世的王羲之执笔为这个集子作序。此时的王羲之已经有了九分醉意,并不推辞,他命小童铺开一张极薄的蚕茧纸,拿出一支鼠须笔饱蘸墨汁,用他最擅长的中锋屏气疾书……


《兰亭序》洋洋洒洒28行,共324字。文章寓意高远,书法上的优美更是遒媚劲健、变化无穷。特别是通篇有20多个“之”字写得精美绝伦、千姿百态,竟然无一雷同。王羲之酒醒后再看《兰亭序》,惊奇地发现这20多个无一雷同的“之”字真是出神入化,连他自己都被折服了。后来王羲之又试着多次复写《兰亭序》,但遗憾的是,再也写不出那样千姿百态的字了。最后,王羲之终于明白,《兰亭序》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也是他这一生中唯一的不可再现的作品。王羲之非常珍惜《兰亭序》,除了自己珍藏,还将它作为传家之宝留给了后世子孙。
 

唐太宗计骗《兰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死忠粉”,力图搜集其全部作品真迹,尤其对《兰亭序》念念不忘。他利用权力之便,派人各处搜寻《兰亭序》真迹的下落,于是就有了“萧翼赚兰亭”的故事。
 

话说唐太宗打听到《兰亭序》在辩才和尚处,兴奋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辩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太宗不好强夺,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打扮成潦倒书生的样子接近辩才,寻机取得《兰亭序》。萧翼每天假装在寺里欣赏壁画,引起了辩才的注意,于是两人攀谈起来。辩才很欣赏萧翼的才气,就邀他在寺中住宿,两人的关系也逐渐亲密起来。
 

一天,两人饮酒正酣,萧翼取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请辩才赏鉴。辩才看过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随后说出《兰亭序》才是真正的珍品,而且就在他手上。萧翼见辩才上了钩,故意装出若无其事地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序》怎么还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辩才怕萧翼不相信,连忙将藏在屋梁上的《兰亭序》拿下来给萧翼观看。看后,萧翼故意说是假的,辩才不信,便时常拿出来与萧翼共同研究。这样反复几次后,萧翼就知道辩才将《兰亭序》藏在了什么地方。
 

几天后,辩才有事出门了,萧翼来到他的书房,借口取回自己的书帖,乘机把《兰亭序》真迹也一起带走了。
 

真迹下落成谜


李世民对得之不易的《兰亭序》真迹视若至宝,因此临终的时候,在遗诏中要求儿子李治将《兰亭序》随葬昭陵。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兰亭序》真迹埋在昭陵,这是目前真迹去向最主流的说法。


但历史的一个插曲又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唐末五代时,军阀温韬在陕西关中一带任节度使,“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唐太宗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但是在出土文物清单上,却并没有看见《兰亭序》的踪影。
 

对此,有些人认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温韬盗掘时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更隐秘之处。


但也有些人认为,《兰亭序》真迹之所以未见天日,是被同样爱好书法的李治暗中调了包,随葬昭陵的是复制摹本,真迹为李治和武则天共同据有,最后被晚于李治去世的武则天死后带进了乾陵墓室。
 

总之,《兰亭序》真迹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文化之谜。究竟如何,看来待到以后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见个分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