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E学江苏•探索发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6期  总第5978期  2021年02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6期  下一期
传世之宝和氏璧失踪之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02-22 10:45:4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由楚山采得。初不为人知,后由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

 

历经三朝,幸被赏识
 

和氏璧的传说与楚人卞和有关。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璞玉。
 

卞和将此璞玉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玉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它是石头,可怜的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等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果然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即后世传说的和氏璧,也就是小学语文课文《完璧归赵》中提到的那块宝玉。
 

数次易主,终消失于历史长河
 

《完璧归赵》的结局是蔺相如与和氏璧最后都安全回到了赵国,然而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


有传言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做皇帝的玉印。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一直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由此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还是留下了缺痕。
 

而后几百年间,传国玺数次易主,直至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


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而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便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攻陷洛阳前,李从珂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玺流传后世。如果是这样,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也许还有机会一睹其风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