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毛遂“自荐”成功后,最终结局如何?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03-08 14:24:18 |
我们都听过“毛遂自荐”这个成语,但鲜有人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如果要问毛遂“自荐”成功后,最终结局如何,恐怕知道答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崛起,战乱频发。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爆发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大军命丧长平。第二年,秦王再令20万大军伐赵,直攻赵都邯郸,史称邯郸之战。 公元前258年,赵王自知仅靠一国之力无力抵抗,赶紧派人到各国求援。平原君赵胜受赵王之命,向楚国求援。他准备从门客中选20人,一同前往楚国。但是挑来挑去,却只选出19人。当时籍籍无名的毛遂听说此事,马上就去拜见平原君,但平原君却以毛遂在门下三年未露锋芒而不肯带他去。毛遂自信地说:要是给我机会,我一定能脱颖而出!平原君觉得他勇气可嘉,答应让他同行。 面见楚王时,毛遂不卑不亢,凭借自信和勇气、胆识和智慧,最终说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平原君感叹不已:“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也自此声名鹊起。
赵王十分不解地说:先生当年自荐,才情高迈,真是个伟丈夫。如今正是先生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怎么像个小女子那样忸怩呢?毛遂回答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靠寸之舌我当仁不让,仗尺利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可赵王不听,硬是让毛遂挂帅杀敌。 战场上,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抵抗强敌,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眼看局势无力回天,毛遂自知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最终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细究责任,这个悲剧是谁造成的呢?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赵王不能知人善任。当初改换廉颇,起用赵括,导致长平之战大败,国运衰落。之后虽仰仗毛遂自荐侥幸逃过一劫,但燕军来犯却又犯了糊涂。而当时赵国仍有名将在世,如被贬斥的廉颇、戍边的李牧等。可是赵王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任命毛遂出战。而毛遂也自知自己只是一介谋士,无法胜任军事作战指挥,并坚辞领兵,赵王却听不进去。 另说毛遂自己其实也有错。如果毛遂并无贪恋功名之心,明知自己掌兵实战能力和经验不足,按他的口才和智谋,说服赵王或是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岂是难事?却最终被赵王理解成是在谦虚矫情,以至不能善终。 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短短两年时间,毛遂从人生的顶峰坠落低谷,乃至殒命,这不能不让人嗟叹。但结合史料来看,“毛遂自刎”的说法似乎不是很有说服力。据《资治通鉴》《史记》《战国策》等记载,“栗腹攻赵”确有其事。但问题是,这次战役却不是发生在公元前256年。而且上述史书中,也并没有毛遂参与此战的记载。 一些地方志如《鸡泽县志》《滕志》还记载了毛遂最终战死沙场或自然老死等不同结局,莫衷一是。不管毛遂的最终结局究竟如何,作为低阶的门客,在乱世中凭借高人一等的胆识、辩才和自信,迅速脱颖而出并为国建功,其不凡的气度和过人的谋略都值得我们学习。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