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百味之王——盐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04-05 09:05:01 |
盐,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总是形影相伴,是来自自然的至味馈赠。一颗颗小小的盐,在过去曾深刻影响着人类早期部落的形成、古代科技发明、环境变迁、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本期,E宝要带同学们一起来了解百味之王——盐的故事。
盐的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自然生成的盐为“卤”,卤水经人力加工后变成的固体结晶,才称之为“盐”。盐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有维持人体渗透压及酸碱平衡,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作用。因此,人类从不知盐、不识盐到寻找盐、将盐作为一种基础的调味品,遵循的是本能的生理需求。 古代先民最先接触到的可能是自然生成的盐,如海水、咸水湖、盐岩、盐土等,并且极有可能是与“神农尝百草”一样,人们通过一次偶然的品尝,感受到了一种咸味的香美和盐中的钠离子在人体的能量生成、肌肉运动、糖代谢、氧的利用中发挥作用而使人体力增强的“奇效”,于是开始将盐用于调味,发掘它的其他价值。 渐渐地,各种自然生成的盐已经不能满足人的需求,人们便开始探索如何制盐。相传在炎帝时期,有一个叫夙沙氏的人用篝火加热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具)里的海水准备煮鱼时,突然有一头野猪从他面前飞奔而过,他拔腿就追。等他捉住野猪回来时,鬲里的海水已经熬干,鬲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小颗粒,这就是盐。夙沙氏因此被尊称为盐业之鼻祖,史称“盐宗”。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和典籍证明的情况下,这一传说可被视为中国煮海水制盐的开端。最初,人们采用直接安炉灶、架铁锅、燃火煮的方式制盐,这一方式制作出来的盐耗燃料,产量少,价格贵。由于盐的产地固定,又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现在平平无奇的盐,在古代是如同石油一般的重要物资,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盐曾是古代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盛存亡。商周时期,周武王平定商纣后,把营丘封给姜子牙,营丘当时多是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姜子牙到齐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渔盐等自由贸易,借渔盐之利和水路之便,建立了一条贸易通道,使得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发展为雄踞于东方的大国。春秋时期,管仲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即官府和民间所制成的盐都必须上交给国家实行统一运输和销售,由此开辟了税收之外的另一个庞大的财政来源,并通过与不产盐的国家进行物资交换,让齐国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春秋时代的齐国第一个实现经济的转型。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食盐专营制度,为攻打匈奴的成功奠定了经济基础。汉昭帝时,著名的“盐铁会议”讨论了盐铁专营的必要性,最终食盐专营政策未被改变,这场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间的争论,对当今的中国仍有借鉴作用。宋代以后,政府开始施行盐引制,盐引是一种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即商户需要先向官府购买盐引才能合法贩盐。盐的专卖制度几乎伴随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个过程。 盐在饮食烹饪中的地位被确立后,人们也在积极探索它的其他功能。在没有冰箱的古代,食盐是用来保存食品的重要“防腐剂”,用盐腌制的鱼、肉、蔬菜等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盐为食物保鲜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进行远距离的食品贸易,由此开通了多条连接山海、互市交易的茶盐古道。沿海与内陆地区食品贸易的进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及思想、制度、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盐在云南曾是流通的货币,当地的人将煮成的盐做成固定的块状,放在砖上用火烤硬后再盖上君主印记,充当货币。 现代社会高产量的制盐技术和便捷的食盐运输方式让人们有了稳定的食盐来源。食盐按出处可以分为:取海卤煎炼而成的海盐,取井卤煎炼而成的井盐,刮取碱土煎炼而成的碱盐,出自池卤风干的池盐,生于土崖之间的崖盐。中国海盐产量比重最大,占到了八成。海水晒盐是一种古老而至今仍被沿用的制盐方法,即在海滩边就地取材,将沙子摊晒在地面上,洒上海水,太阳把海水蒸发之后,盐分会附着在沙子上,再收集这些沙子,用海水浇灌,成为浓卤,将其注入锅中,煎熬成盐。甲骨文的“卤”字,就是高空俯视人工盐田晒卤制盐得到的象形文字。 盐,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与人类文明紧密交织在一起,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一直进行着寻找盐、交易盐、争夺盐的故事。因此,仅仅把盐看作是一种调味品实在太过局限。 扫描下方二维码,欣赏盐在大自然中的奇异景观,大地的彩色魔方——盐田。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