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E学江苏•探索发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1期  总第6006期  2021年05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1期  下一期
近百年来灭绝的珍稀物种之中国犀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05-03 08:43:21

这是一种活在诗词、成语、艺术品拍卖会或博物馆里的动物。你可能偶尔在动物园遇到它,但已是舶来的物种;你可以在“心有灵犀一点通”或“犀牛望月”等诗词中寻到它,却再不能在野外遇见它。它就是——中国犀牛。

独特的外貌,力量的象征


说到犀牛,很多人会联想到非洲,以为只有非洲才是犀牛的故乡,其实中国也曾是犀牛的故乡之一。
 

3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茂,尤其是华南地区气候湿热,曾生活着三种犀牛,分别是印度犀、苏门犀和爪哇犀,这三种犀牛又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中国犀牛。
 

中国犀牛体形庞大,长近3米,高达1.5米,最重可超过1吨。躯体异常粗笨,四肢如短柱般,头部庞大,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头两侧还有一对小眼睛。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的辟寒大王、辟暑大王和辟尘大王,就是以犀牛为原型创作的。


浑身都是宝却惨遭厄运


中国犀牛的厄运,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了。那时候在野外遇到犀牛是件很平常的事,《殷墟文字乙编》第2507片记载的“焚林而猎”卜辞中说,殷王一次就捕获了71头犀牛。


殷墟曾出土一个大兽头骨,上刻辞:“于倞田获白兕”。经著名文字学家唐兰考证,甲骨文中的“兕”就是犀牛,此大兽头骨即为犀牛遗骨。也就是说,犀牛的角、骨当时已成为猎取者觊觎的目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宰丰骨匕”,上面的刻辞明确表明这件匕是由国君捕获的犀牛骨所作而赏赐的,可见当时君王田猎,对犀牛已不仅仅是为了猎取肉食,而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了。


除了供人食用及作为赏赐外,犀牛皮还能用来防御。犀牛是现今陆地上皮最厚的动物,皮厚达2.5厘米,由坚硬的角质组成,能抵挡刀、箭等兵器的攻击,是制作盾牌、铠甲的上等材料,可制成“犀甲”。春秋战国时已出现专门制作犀甲的工匠,在《周礼·考工记》中,这种工匠被称为“函人”,传说由他们制成的犀甲寿命至少在百年以上。


此外,犀牛角还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可以消热、解毒、定惊、止血,从宋朝起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和象牙一样,犀牛角还能制成各种精美昂贵的工艺品。正是由于自身的独特价值,犀牛遭到了人类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获几十头犀牛。
 

中国犀牛的绝唱


由于如此疯狂的捕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已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时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个,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而这之后,犀牛就极少能捕到了。
 

除了利益的诱惑,还有自然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共同导致了犀牛的灭绝:人口逐年大幅增长致使人们需要不断砍伐树木、开垦山林,大面积毁山烧林使得中国犀牛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天气原因,近代天气骤冷使得喜温的中国犀牛无法适应,持续南迁。更最重要的是,中国犀牛繁殖率低下,每两年才能产下一崽。
 

1922年,中国境内最后一头爪哇犀被杀。至此,在中国大地生存了几千年、土生土长在野外环境下的中国犀牛,在中国彻底绝迹了。时至今日,虽然这三种犀牛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但也已处于濒危和极危状态,急需我们人类的保护。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