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当朝皇帝居然生死不明,亡无确切出逃路线,死无确切葬身之地。尽管历史上有许多人试图解开这个谜,可是600多年来一直未能破解。这个生死不明的皇帝,就是朱元璋钦定的大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当朝太子朱标。朱标中年病逝,等到朱元璋驾崩后,这皇位就传到了朱允炆的手里。朱允炆即位后,听从臣下之言削藩,激起了各掌权叔父与其之间的矛盾,引发了靖难之役,招来杀身之祸。几年后,起兵发难的燕王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也是中国历史上四大谜案之一。他是自焚而亡,还是出逃逊国,抑或其他?几百年来,众口嚣嚣,莫衷一是。
死于一场大火?
一具烧焦的尸体,成为一个难解之谜的起点。
《太宗实录》卷九记载,朱棣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本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觉得没有什么脸面相见,于是闭宫自焚。
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朱棣不胜悲戚,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皇帝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布告天下。
对这段记载,人们将信将疑。朱棣礼葬建文帝,其陵址又在哪儿?朱棣是靖难之役的既得利益者,就这一事件记载而言,《太宗实录》只给出一具烧焦的尸体,并未留下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持朱棣的言论。正是基于这把火,便有了其后的各种猜测、演绎和野史。
由宫墙密道出亡?
一条宫墙密道,引出诸多出亡踪迹。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并未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为逃脱追捕,他逊国为僧,云游四方。
有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但始终难辨真伪。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了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的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那具烧焦的尸体到底是谁的?建文帝真的削发为僧外逃了吗?朱棣对建文帝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他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抓起来关进监狱长达10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官员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
也有人认为,朱棣此番行事是故意而为之。当时燕军已经把紫禁城团团围住,建文帝插翅难飞,经考察也没有密道可以逃命。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故意做出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的样子,这才留下了历史疑案。
“陵墓”遍布全国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可能从来也没有哪个像建文帝那样,在全国各地都有“陵墓”,但谁也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基本上都是孤证。
在《明史·姚广孝》中,曾提到建文帝在穹窿山上为僧的说法。1975年,有人在苏州穹窿山上发现一个奇怪的小山坡,中间草木枯死,四周郁郁葱葱,形成了一个方圆五六十米的怪圈。这里还有一座600多年历史的古桥,当地传说,小山坡下就是建文帝的陵墓,而这座桥下的“御河”里有密道,直通“皇坟”。
2004年,南京一位老先生让庆光爆料称,自己是建文帝十五世孙,《让氏家谱》中记载:建文皇帝假扮僧道逃出南京,改名让銮,死后葬在武昌洪山。
2008年,在福建宁德上金贝村,一支修路队在修整步游道时,无意中在草丛之中发现了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古墓。但是,墓内空空荡荡,连墓志铭都不翼而飞,只在地宫留下一座塔碑,上书“御赐金镧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南京大学教授潘群、明史专家马渭源等考察后认为,上金贝古墓为建文帝陵寝。第二年,福建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古墓进行了考察论证。专家认为,此墓建于元末明初,墓主人为明初僧人沧海珠禅师,并非建文帝。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结局如何?明朝第一谜案仍待后人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