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典故,它和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故事一样,都赞扬了古人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不利条件、刻苦上进的精神。而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也被一代又一代学子当作学习的榜样。本期要说的,就是匡衡长大之后的经历。
因《诗经》被汉元帝赏识
长大后的匡衡才华横溢,但科考之路却并不顺利。汉朝时,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有资格参加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可以做郎中;得乙科,可以做太子舍人;得丙科,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考了九次,才得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文学卒史。
凭借自身天赋加上后天努力,匡衡对《诗经》的理解独特而又透彻,于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了《诗经》,并很快传播开来。有学者向汉宣帝推荐匡衡,但宣帝对儒学兴趣不大,因此并没有重用他。不过恰恰因为匡衡对《诗经》的研究,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shì)注意到了他。
刘奭即位后,为汉元帝。匡衡被重用,升任郎中、给事中,可以自由进入朝堂,和皇帝讨论国家大事。匡衡也不负期许,多次上书提供治国方略。有一次,京城长安发生日食、地震,匡衡趁机谏言,劝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元帝颇为受用,加封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去世,匡衡又被封为丞相、安乐侯,食邑六百户。
儿子犯罪险被牵连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便是仕途如开挂般的匡衡也不例外。匡衡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匡昌,小儿子名叫匡咸。小儿子匡咸通晓经义,曾官居九卿职务,光耀门楣,而大儿子却相反,非但没有给父亲匡衡带来荣誉,反而还“实力坑爹”。
据《汉书》记载:“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
简单来说就是,匡昌官至越骑校尉,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但是他在一次醉酒后竟然当街杀了人,被抓入狱。匡昌的下属和他的弟弟匡咸原本想合谋劫狱解救匡昌,谁料被察觉,又连累了一大批人,就连他们的父亲匡衡也因此事受到牵连,差点被免官。好在汉元帝念在匡衡往日对朝廷的贡献,并没有责罚匡衡,不过匡衡也算是被自己的亲儿子坑了一把,落下“教子无方”的口实。
私贪土地被贬为庶民
汉元帝后期,朝政较为混乱。宦官石显趁着元帝生病,结党营私,扰乱朝政。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刘骜即位,为汉成帝。
石显在元帝病重期间迫害了许多人,汉成帝上台后,不喜欢石显,匡衡趁机罗列出石显过往的种种罪证,成帝因此将石显免官,石显的党羽也都受到了惩罚。
这时,一个名叫王尊的大臣上书弹劾匡衡,说他贪生怕死。汉元帝在位的时候眼看石显胡作非为,他无所作为,现在汉元帝死了,他就把责任推到汉元帝头上,建议汉成帝处罚匡衡。
匡衡知道后,马上主动要求辞官。但汉成帝刚登基,担心自己的地位不稳,不想马上对匡衡下手,反而将王尊贬官,结果更激起朝臣对匡衡的不满。
之前匡衡被封宰相、安乐侯时,封地有三十一万亩,封地中的租税均归他所有。但当地官员在丈量土地时因工作失误,竟给匡衡多圈出了四万多亩封地。当下属向匡衡报告此事时,他因私心作怪,竟将错就错,并未退还这多圈出的封地。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件事后来被曝光,因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加上之前和朝中同僚的嫌隙,匡衡很快被撤职法办,爵位和封地全被剥夺,并被贬为庶民,永远不得再出仕做官。
从名不见经传到位极人臣,匡衡的一生本应是一个传奇,却因“贪”字而身败名裂,让人不胜唏嘘。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语文课本让我们了解了匡衡的“贤”,历史书籍让我们见识了他的“不贤”,各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