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人类最大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成功发射。如果一切顺利,它将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空间科学天文台,用以观察宇宙生成时诞生的第一批恒星。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星空的探索。那么,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观星的吗?
古人观星也浪漫
古人观星,并不只是静静地观赏它们,而是把自己的想象糅进了对星星的命名中。
比如你看到发着红光的火星,会给它取什么样的别名?古人叫它“荧惑”。因为它“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古人还给光色银白的金星取了两个文雅的名字。金星早上在东边,叫“启明”,傍晚在西边,叫“长庚”。
还记得苏轼诗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吗?诗中所说的“天狼”浑身散发着蓝白光芒,非常耀眼。不过在古人眼里,这是一颗有着侵略意图的星星。古人畏惧它,可又想镇住它,所以在“天狼”的东南方,找了一把“弯弓”——弧矢星宫,让它不要轻举妄动。
为了观测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动轨迹,古人从沿着黄道、赤道附近的星座中,选出二十八个,作为观测时的标记。这二十八宿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宫各七宿组成。他们把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成一种动物,合称四象。
仰望星空,古人用自己不羁的想象,将点点繁星描绘出一个个浪漫的故事。
这些神器,让古人看得更远
其实古人观星不光是为了浪漫。百姓观星,是因为它们会影响自己耕种。帝王观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天人感应”,认为天象可以预测吉凶。为了趋利避害,皇室有执掌天文的官吏和专门的机构,负责观测天象,推算历法。为了看得更远,中国古代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为了准确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西汉时制造了浑仪,元代郭守敬彻底改变浑仪的结构,制造简仪,比同时期西方的天文科技提早了三百多年。
为了制作3D立体星图,西汉天文学家发明了浑象。它就像一个大圆球,上面遍布星辰。清乾隆年间的金嵌珍珠天球仪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大小不一的数千颗珍珠,象征着点点繁星。上了发条之后,流动的星河便近在眼前了。
机械钟的发明,始于显示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天文仪器,为我国首先制作。
725年,唐代出现了附有报时装置的天文仪器——浑天铜仪。1092年,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了更先进的水运仪象台。台分三层,上层是浑仪,中层是浑象,下层设木阁,木阁又分五层,每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门中便有木人出来报时。木阁后有漏壶和机械系统,驱动整个仪器。
古人观天象,看到了什么
汉文献中对日食、月食、恒星、彗星等天象的观测与记录,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完整的。
日食发生的最早记录,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夏代。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日食、月食的确切记录。
恒星的观测记录,也见于商代甲骨文中。战国天文专著《甘石星经》中记载了120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对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对太阳黑子的观测记录,最早见于约公元前4世纪甘德的《星占》。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当然,观星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制定历法。在还是奴隶制社会的时候,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天文测量。
筑土圭、立木表、测日影……他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把日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把长短变化中的两次等分点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从而使春夏秋冬四时得以划定。
一晃几千年过去,来到封建社会的时代。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郭守敬等人进行历法改革。郭守敬不仅创制了全新的天文仪器,还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授时历》,其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公历一秒不差。但公历是1528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足足比《授时历》晚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
古人观测天象,还能预测天气。比如两颗水瓶星平行,第二天必见晴天。他们还靠观测北斗七星来辨别方位,利用斗柄的指向来确认季节。可以说,北斗七星是挂在天上的日历和指南针。
从古至今,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想要离那满天繁星更近一些。但换个角度想,我们探索未知的旅程,都有这些星星一路见证着。我们与古人,就在这星河之下,即使相隔千年,仍能感受到彼此炙热的心跳。同学们,等一个天晴的夜晚,一起去看星星吧!
E 学课堂
从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到发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扫码带你了解望远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