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的时候,当涂县有一任县令叫王鲁。他贪得无厌,颠倒黑白,目无法纪,在任时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勾当。成语打草惊蛇就和王鲁的所作所为有关。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王鲁手下的大小官吏见上司违法乱纪,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地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当地百姓可谓苦不堪言,对王鲁一帮人恨之入骨,都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当涂县的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纸,控告王鲁的部下营私舞弊、收受贿赂,而且每件事情都有证据。
这状纸首先递到了王鲁手上,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心中不寒而栗,因为状纸上所写的虽然是他手下的各种罪状,但这些违法的事,每一件都和他脱不了干系。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心想:这……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的脑袋里乱糟糟的,都忘记状纸要怎么批了。他竭力镇定下来,开始琢磨对策。如果受理此案,若被巡察的官员知道,那自己的所作所为肯定暴露无遗了。于是他想压下这个案子,便提笔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你们虽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也就是说,虽然你们告发的是我的部下,可是我已有所警惕,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
干了坏事的人常常做贼心虚,在真正的惩罚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他们便会闻风丧胆。后来,大家根据王鲁所写的“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个成语。
打草惊蛇也是三十六计之一,作为兵法谋略,是指在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时,切忌轻敌冒进,而应察而后动。
【成语解释】 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中的蛇。现多用于贬义,比喻做事不密,行迹泄露,致使对方有所戒备。
【成语出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近 义 词】 轻举妄动 鲁莽灭裂
【反 义 词】 引蛇出洞 敲山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