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则国安,将相不和则国灭。廉颇和蔺相如同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对廉颇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悔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由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迹,但是,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之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廉颇和蔺相如的最终结局如何?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含恨去世
将相和的美谈发生在赵惠文王在位期间。赵惠文王虚心纳谏,唯才是举,在他统治时期,赵国朝堂人才济济,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还有在阏与之战中挫败强秦的赵奢。但是到了赵孝成王这一代,蔺相如得了重病,大将赵奢病逝,赵孝成王更是缺乏治国之才,赵国陷入危机。
公元前260年,秦与赵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秦见赵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谣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赵王轻信,让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极力劝谏道: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但是赵王对他的话置之不理,仍以赵括为将。
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傲慢轻敌,急于求胜,又遇上秦国名将白起,结局一眼就能看得到头。最终赵括死于乱军之中,45万赵军投降后仍被坑杀。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惨烈程度难以想象,赵国从此元气大伤。
本就病重的蔺相如听说赵国大败,气得病情加重,一代名相就这样在国家败落中去世了。赵国损失了一位利国利民的好相国,这对支离破碎的赵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长平之战的硝烟还未散去,赵国都城邯郸又被秦军围困。此时的赵国仿佛站在了悬崖边缘,摇摇欲坠,最终还是靠着楚、魏两国前来驰援才得以保全国土。
盛极而衰,廉颇负气投魏
蔺相如去世后,廉颇的命运又如何呢?
长平之战后,赵国的精兵几乎都被白起坑杀。公元前251年,燕国觉得有利可图,便派兵攻打赵国。面对大军压境,赵孝成王命廉颇迎战。廉颇再次发挥自己的军事天赋,带着老弱残兵大破燕军,杀死了燕国丞相栗腹,俘虏大将卿秦、乐闲,更是一路势如破竹,包围了燕国都城。
燕国害怕被灭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让廉颇的名声彻底享誉七国,这也是廉颇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原因。经过这次战役,廉颇被赵王封为假相(代理相国),爵封信平君,再次登上了人生巅峰。但是后来他的人生轨迹却因新即位的赵王而彻底改变。
公元前245年,赵悼襄王即位。他刚愎自用,对廉颇进行打压,一坐上王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此时的廉颇已经是三朝元老,又战功赫赫,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他二话不说,带领亲兵攻打乐乘,乐乘不敌,狼狈逃走。虽然打赢了,但廉颇也气得不回赵国了,直接投奔了魏国。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
报国无门,老将客死他乡
后来,秦军又多次围困赵国,赵王想再次起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去为赵国出力。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去慰问廉颇,看廉颇是否可用。廉颇的仇敌郭开得知消息后,以重金收买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赵王听了使者的话,认为廉颇确实老了,于是不再召用。
在魏国千盼万盼,想要继续报效国家的老将,还是没能等来君王的起用书,廉颇失去了重回赵国的大好机会。而楚国听说廉颇的事情之后,秘密派人把他请到了楚国。遗憾的是,廉颇在楚国为将,却没有什么功劳。郁郁寡欢的廉颇,最后死在了楚国的寿春(今安徽寿县),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异国他乡。而赵国则在昏聩的赵悼襄王的手中江河日下。廉颇死后不久,赵国就被秦军攻破了。
对廉颇的遭遇,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表现出对廉颇老骥伏枥,有心却无力,烈士暮年壮志终难酬的相惜之情。
廉颇与蔺相如犹如两匹千里马,他们一个是勇武威猛的一代名将,一个是有勇有谋的文臣。他们在赵国不期而遇,有着惺惺相惜的情谊,最终结局却同样令人唏嘘叹惋,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