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后人重修的骊山烽火台孤零零地立在这片曾经血雨腥风的大地上。据《史记》记载,周幽王为博得“冷美人”褒姒一笑,不惜屡次点燃烽火,骗各诸侯前来救援。可笑的是,当真有外敌入侵时却再无援手,以致失了天下,身死国灭。这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但这个西周版“狼来了”的故事,很可能是假的。
“冷美人”褒姒何许人也
作为“烽火戏诸侯”事件的女主角,褒姒的出身带有一丝荒诞色彩——相传夏朝末年,夏王的庭院之中降临了两条神龙。为了表示对神龙的尊重,夏王命人收集了它们的唾液供奉起来。到了西周,周厉王统治末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命人打开装有神龙唾液的椟匣,不承想其中的液体却化为玄鼋,爬了出来,正巧被一名年幼的宫女遇上。过了数年,周宣王执政期间,这位宫女离奇诞下一名女婴,因为害怕便将女婴丢弃了。
这时,民间流传着一首童谣: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周宣王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命人去抓捕以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为生的人。有一对以此为生的夫妇因此被追杀,他们在逃亡途中听见了一名女婴的啼哭声,见她可怜,便收养了她,一起逃往褒国,并为这名婴儿取名褒姒。
后来,褒国得罪了周朝,便将绝世美女褒姒献与周朝,以示请罪。这才有了之后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烽火还是击鼓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家喻户晓。但与《史记》不同,《吕氏春秋》中记载的是“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也就是说,周幽王是通过击鼓的方式,向各诸侯传达求救信号,而非烽火。
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烽燧(古代边防告警时点燃烟火,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建造于西汉时期,对烽火台的普遍使用也是自西汉开始。因此,周幽王时代就用烽火台,缺少依据。
而且古代交通不便,各诸侯国距离镐京路途不一,不可能同时到达。以当时部队的行军速度,赶到镐京少说十来天,多则数月,周幽王难道会为了一个玩笑话,在烽火台边等待数月?
这不禁让我们疑惑: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的是真实的历史吗?有人认为,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期,当时的烽燧制度已经较为成熟,自然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周幽王是使用烽火来戏弄诸侯;还有人认为,司马迁是故意为之,他试图用这种戏剧性的结果来警示后来的君王要端正品行,切忌昏庸无度。
一座古墓失窃引出真相
1700多年前,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有个盗墓贼在古墓中大肆搜刮,随后将当作火把的竹简丢在盗洞入口,扬长而去。而这些不起眼的竹简中,便有被后人奉为无价之宝的《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并未提及“烽火戏诸侯”一说,却牵扯出一段弑父篡权的故事。
据其记载,周幽王昏庸,宠爱褒姒,甚至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废太子宜臼见情形不妙,便逃往舅家西申国。为了“斩草除根”,帮助伯服稳固基业,周幽王便带领伯服一起攻打西申国。
西申国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国,并无实力抵抗周王室的攻击,于是便联合缯国、犬戎先下手为强。周幽王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被杀死在了骊山之下,葬送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
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终于即位,然而当时的诸侯却很是不服。因为周幽王无论如何只是废黜了太子,虽不算明君,但周平王弑父篡位,显然犯的错更大。为了表示对周平王的反对,其他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新王,于是西周便出现了不伦不类的“二王并立”的局面。后来,余臣被刺杀,周平王成为唯一的周王,东周从此开始。
只可惜《竹书纪年》后来被毁,以至于我们今日所见,都是经过重新整理的版本,其中很多内容都被打上了问号,直到“清华简”横空出世。
2006年,一批神秘的战国竹简在文物圈里被兜售,后被清华大学校友出资买下,并赠予母校清华大学。2011年,“清华简”《系年》正式出版,西周末年的那些纷乱纠葛终于真相大白。“清华简”中对西周末年的记载与《竹书纪年》大致吻合,西周亡国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烽火戏诸侯”宣告破案。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失败者只能作为胜利者在记述历史时口诛笔伐的替罪羊,任人打扮。
不论如何,史学界对历史的探讨和发现永无止境。或许在未来,还会出现新的文物或证据来推翻今日之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