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在某档综艺节目中,一位评委给出的这12字评语火遍全网。这三个成语充分描述了让人难受、有话说不出的感受。其中,“如坐针毡”背后还有一段曲折凄惨、令人唏嘘的故事。司马遹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儿子,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据《晋书》记载,司马遹年幼的时候非常聪慧,深得司马炎宠爱。
司马遹五岁那年的一天夜里,皇宫失火,司马炎登楼眺望,小司马遹急忙拖着爷爷的衣裾来到比较幽暗的地方。司马炎不解,问为什么,小司马遹回答:夜间突然失火,要防备发生不测,不要站在明处被人看见。原来,这举动是为了爷爷的安全。五岁的孩子有此表现,的确令人称奇。此后,司马炎多次在公开场合赞许孙子颇似先祖司马懿,并强调说:此儿当兴我家。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衷继位,并立司马遹为太子。司马衷昏庸无能,凶悍的皇后贾南风趁机干预朝政。司马遹并非贾南风所生,所以贾南风视司马遹为眼中钉、肉中刺。她一方面让太子与其生母分开,一方面暗使太子身边的宦官放松管教,任其荒废学业。司马遹即太子位时刚刚13岁,没有了大人的约束和管教,自然如脱了缰的野马,肆意妄为。他甚至在皇宫里买卖酒肉,把皇宫弄得像集市一样吵吵闹闹。
晋朝名将杜预之子杜锡生性忠义耿直,他得知这些事后,多次规劝司马遹远离小人,修德近善,言辞恳切。而放纵惯了的司马遹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
有一次,司马遹故意在杜锡常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结果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疼痛不堪。第二天,司马遹故意问杜锡:听说你昨天受伤了,发生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回答说:昨天我喝醉了,不记得了。司马遹进而诘问道: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后来杜锡每次看到司马遹,心里都十分紧张,就连坐也坐不好了。成语“如坐针毡”便从这个故事中引申而来。
公元299年,贾南风召集亲信捏造文书,嫁祸司马遹,朝廷以谋反罪名废除司马遹的太子之位,并将其遣出皇宫,发配到许昌。公元300年,贾南风又命太医制了毒药,派宦官孙虑携药至许昌,逼迫司马遹服用。司马遹坚决不从,孙虑就趁司马遹上厕所时跟随在后,“以药杵椎杀之”。这一年,司马遹年仅23岁。
司马遹幼时聪慧,长大后却不修德业,最终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成语解释】 像坐在插了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成语出处】 《晋书·杜锡传》:“(太子)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近 义 词】 芒刺在背 坐卧不宁
【反 义 词】 泰然自若 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