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冬眠对很多动物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它们钻入岩缝、树洞或地下的洞穴等,停止活动、进食和饮水等维系生存的必要行为,来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度过严酷的寒冬。那么,人类可以冬眠吗?或许这个想法并非天方夜谭。
远古人类能冬眠?
我们都知道,冬眠是一些动物为了适应极端生存环境而演化出的一种生存绝技。然而这项能力,可能被现在的人类抛弃了。一项研究显示,远古人类之一的海德堡人可能拥有冬眠的能力。
海德堡人通常被认为是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现代智人的共同祖先。考古学家发现,挖掘出的化石显示,他们总是患有与缺乏维生素D有关的一系列疾病。这表明,海德堡人似乎经常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由于缺少阳光,他们的身体无法合成维生素D。
因此有科学家认为,海德堡人很可能靠冬眠来度过漫漫寒冬。毕竟他们生活的年代经历着过去百万年中最严重的冰期之一。这种情况很可能促使他们在大约5万年的时间里,慢慢适应了冬眠的生活方式。
除了海德堡人,近代似乎也有人类能冬眠。1900年,英国某杂志曾发文称,找到了能够冬眠的人类。论文里提到,俄罗斯普斯科夫州有一群农民,每到冬天食物短缺时,他们就会退回室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他们每天只会醒来一次,在短暂的清醒时间里吃一点儿硬面包,就这样度过一整个冬天。
人类有冬眠基因?
冷血动物大多具有冬眠的本领,高等动物中的熊类也具有这个能力,但在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一种胖尾狐尾猴能完成冬眠8个月的壮举。
有科学家认为,胖尾狐尾猴的基因中有一个“开关”,可以控制胖尾狐尾猴进入冬眠。还有人相信,各种冬眠动物很可能拥有相同的与冬眠有关的基因,只不过,每个物种使用这些基因的方式略有不同。如果能够搞清楚这些基因的生物机理,以及这些动物如何调控这些基因,我们就能以医学为目的,在人类身上操纵它们。
实际上,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让人类进入冬眠的各种方法。而他们大费周章,可不只为了让人类睡个懒觉。
我们经常在科幻作品中看到,人类通过休眠实现长时间的星际巡航,甚至生命的延续。那么我们距离人工冬眠有多远?欧洲航天局宣称,他们已经掌握了让人类真正进入冬眠状态的方法。虽然欧洲航天局并没有公布具体的方法,也没有解释如何保证技术的安全性、如何让航天员在休眠后身心都能保持健康的状态等问题,但他们似乎抱有相当大的信心,表示会在20年内实现人类冬眠,并将人类带往火星。
冬眠状态能救命?
1999年,一名医生在滑雪时不慎掉入了冰冻的溪流当中。被救出来时,她已经在冰水里面待了足足80分钟。被送到医院后,她已经没有了呼吸、没有了脉搏,体温下降到了13.7℃。在百名医生团队轮班抢救了几个小时之后,奇迹发生了——她被救了回来。这一案例被称为“医学奇迹”,记录在了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2006年,又有一个人在游玩时失足跌落于雪山间,在断粮的情况下,他居然熬过了三周,并最终获救。
对上述两个奇迹生还的例子,他们的主治医生都认为,他们之所以能保住性命,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进入了类似冬眠的状态。
虽然目前人类还未能真正实现冬眠,但是在追求冬眠这件事上,人类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低温疗法就是其中一种。在医学上,低温疗法被用于中风、脑出血、换器官患者的治疗,也帮助了一些缺氧的新生儿更好地康复。
此外,各种冬眠的动物也为病理学家提供了不少研究方向。如研究它们的基因,就可以研究如何精准地控制脂肪的代谢;研究它们的血液循环量,就可以用于指导中风时,如何用更好的治疗方式来保护大脑;研究它们在冬眠时怎么避免肌肉退化,可以改善长年卧床病人的生活。
找到人类冬眠的钥匙?
近期,中国科研团队发现,通过特异性激活下丘脑视前区神经元或可开启人工冬眠之路。难道我们终于找到了人类冬眠的钥匙?
研究人员发现,特异性激活下丘脑视前区神经元,可促使转基因小鼠在1~2个小时内将体温降至28℃,并维持十余小时低体温状态,与小鼠的天然休眠类似。但人毕竟不是小鼠,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等其他大型动物对体温变化的耐受性要弱得多。所以研究人员又对猕猴进行实验,发现非人灵长类动物有着更强的御寒能力,其体温调节机制较小鼠更加精密复杂。
在特异性激活下丘脑视前区神经元的实验中,与小鼠“放弃抵抗”的现象截然不同,非人灵长类动物展示了惊人的御寒能力,包括增加走动、增强血管收缩、肌肉颤抖和心动过速等。因此,基于小鼠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人体还有着漫长的距离。
虽然现有的科技还不能让人类进入冬眠,但我们在研究的路上,距离这个目标似乎已越来越近。相信随着研究脉络的逐渐清晰,“一觉睡到明年”在将来或许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