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孝成王为了一时之利得罪了秦国,引来秦军的大举进攻,进而造成本国四十余万士兵死亡的悲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到底是多大的利益,竟引得赵孝成王丧失理智?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成语故事——利令智昏。
战国时期,为了开疆扩土,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在这位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大将的带领下,秦国军队很快便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斩断了野王与上党(今山西长治)的往来。如此一来,上党便失去了援助,成为一座“孤岛”。
守将冯亭见此情形,认为上党失守是必然结果。他不愿降于秦国,心想不如投奔赵国,将上党交给赵国,这样一来,赵韩两国就可以联合起来一起抗秦。但当冯亭派人将上党的地图上交给赵孝成王时,赵孝成王却犹豫不决,不知该不该为了拿下上党而与秦国发生冲突。在两难之际,他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决定。
但众大臣的意见却难以统一,其中有一位叫赵豹的大臣认为不应该掺和秦韩两国的战事,无端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会给自身招来祸患,韩国之所以想把上党献与赵国,就是想转移矛盾,让秦国将矛头指向赵国,从而给自己一个喘气的机会。赵孝成王听了还是不愿轻易放弃,便去找平原君赵胜商量,可赵胜却认为,以往想要拿下他国的一座城池,不仅耗时耗力还耗人,可如今不费一兵一卒,就可轻易拿下上党,这样的机会不是时时都有的,必须及时抓住,不可错失良机。
赵孝成王听了赵胜的话,内心激动不已,便派赵胜去上党接收土地,还封冯亭为华阳君。为了做好与秦国交战的准备,他还派大将廉颇去驻守长平,以备秦军进攻。
眼见即将到手的鸭子飞了,秦王大怒,派大将白起攻打赵国。其间,赵孝成王为了快速结束战斗,听信了小人谗言,撤下了大将廉颇,转而命赵括统领大军。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中了秦国的计,导致赵国士兵在长平之战中死亡四十余万人。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国力日渐衰微。
【成语解释】 因贪利而丧失理智,不辨是非。
【成语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近 义 词】 利欲熏心
【反 义 词】 见利思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