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学中国•史海拾贝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3期  总第6288期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3期  下一期
正在消失的门神文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3-05-12 11:19:24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门神是中国民间深受欢迎和喜爱的守护神,以前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门神,用于驱邪避鬼,保卫家宅平安。但近些年因为城市化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变迁,门神文化正在渐渐消失。

 

传统门神有哪些


门神,春节时人们贴在门上的一类贴画。门神一般被贴在大门两侧,以画中脸相视为正确贴法。


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家的保护神,能成为门神的人一定有着某些特殊的故事或技能。


中国古代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出现通常伴随着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关于门神的起源,民间流传较广、认可度较高的是神荼和郁垒。


《山海经》中记载:有一座度朔山上长着一棵大桃树,这棵桃树的东北角是鬼怪出没的地方,桃树上住着两位神仙,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他们镇守此地,护佑一方百姓。一旦发现凶恶害人的鬼怪,神荼和郁垒就会将它们丢去喂老虎。后来百姓就将神荼、郁垒和老虎一起画在门板上,用来捉鬼驱邪,护佑一家平安。


名气最大的门神——秦琼、尉迟恭


传统门神中,影响最大、民间张贴最多的莫过于唐朝的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两位将军,他们二人被誉为“天下第一门神”。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杀伐果决,上位过程中更是充满杀戮,因此常常夜不能寐。饱受困扰的李世民便请来秦琼和尉迟恭为自己站岗,没想到竟能安然入睡。但秦琼和尉迟恭毕竟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天天守着唐太宗,于是唐太宗便命人将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其作用与真人站岗相差无几。


后来,老百姓也效仿起来,将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张贴在自己家门上。《隋唐演义》《西游记》等诸多文学作品中对此也有所描述。随着这些文学作品的广泛流传,秦琼和尉迟恭两人“天下第一门神”的名号便越来越响。


相貌最丑的门神——钟馗


除了秦琼和尉迟恭,唐朝还出现了另一位世人熟知的门神——钟馗。钟馗捉鬼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据记载,钟馗本是一位才子,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但不承想却在殿试中因长相丑陋而落榜,他一气之下撞死在大殿台阶上。


后来,唐玄宗卧病在床,太医也查不出病因。有一天,他梦到一大一小两鬼窃取财物,制止无果。突然有一个头戴破帽、身着蓝衣裳的大鬼上前捉住了偷东西的鬼怪,还道明了自己就是钟馗。唐玄宗醒后大病痊愈,于是命吴道子画出钟馗的画像,贴在寝宫。


钟馗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从此,他也成了民间百姓争相供奉的门神。


门神的分类


历史上的门神并不只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等人,古代门神大致可以分为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等,不同的门神各司其职。


门神的主要作用是给人一种安全感,所以武门神是门神中较为出彩的。除了唐朝的秦琼、尉迟恭外,也有一些地区以赵云、孙膑、庞涓等历史名将为门神。武门神大多长得孔武有力,手持各种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多贴于临街的大门上,用来震慑恶魔。


中国古代尊文官为门神的并不多,其中较为有名的有魏征、包拯、文天祥等人,他们因刚正不阿、威武不屈而名垂青史。文门神一般着朝服,看上去雍容华贵,寓意着生活富贵、事业顺畅。


除了一文一武,福、禄、寿三位神仙也是民间常供奉的门神,他们象征着幸福、吉利、长寿。福,头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小孩,为天官一品大帝;禄,手捧如意,寓意高官厚禄;寿,白色的胡髭,手持龙头杖,手捧寿桃,意为长命百岁。这类门神同武门神不同,他们不是人们用来驱邪避鬼、保护自己的,而是用来祈福的。


时代在发展,门神文化也在不断演变。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就出现了“抗战门神”,老百姓将传统的门神换成了抗日军民,展现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念和决心。


门神文化逐渐没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事物逐渐被代替或舍弃,门神在过年的习俗中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有人说,这是因为现代的房屋建设很少能满足人们贴门神的需求;有人说,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不需要依靠张贴门神来寻求庇佑;还有人认为,贴门神的习俗并不会过时,过时的是多年不变的设计,如果能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新门神形象,就一定还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门神文化从虚无缥缈的神话中诞生,中间历经民间传说的加工演绎,再加上历史小说和戏曲艺术的加工,造就了这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虽说门神人物在不断地更迭变化,但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