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马革裹尸”这个成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口。《三国演义》中介绍刘备的五虎大将之一马超时,总会先说他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可见此人名声之响亮。那么,成语“马革裹尸”与马援有什么联系呢?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成语故事——马革裹尸。
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人(今陕西省兴平市),出身武将世家。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他的一生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纵横大汉战场40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就是形容马援豪迈的雄心壮志。
有一次,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人,平时以足智多谋闻名,他也对马援说了几句恭维的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奉承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大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些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去当个先锋,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需要用棺材敛尸,只需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待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这个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成语“马革裹尸”。
马援为大汉朝廷东征西讨,在北边击败了少数民族匈奴和乌桓的进攻。后来岭南又一次出现叛乱,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但又无人愿意率兵出征。这时,六十多岁的马援主动请缨,再次出征岭南。
由于天气炎热,军队中出现了疫情,马援也身患重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出来瞭望敌情,手下将士们皆被其精神所感动,但他最终还是死在了南征的路上,应了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援死后被小人谗言陷害,光武帝大怒,追回了他的侯爵印章。马援的家人不知皇帝为何如此震怒,一时惶惶不安,草草埋葬了马援,旧时的亲朋好友也不敢去吊唁,可谓十分凄凉。一直到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朝廷才为马援封树建祠。汉章帝时期,马援才得以恢复名节,被追谥为“忠成侯”,几十年的冤案终于大白于天下。
【成语解释】 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战死沙场。
【成语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近 义 词】 捐躯殉国
【反 义 词】 临阵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