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学中国•史海拾贝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0期  总第6344期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0期  下一期
苏轼一生豪放 却让兄弟操碎了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3-10-23 09:37:47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大事上特别是生死存亡之际,没什么人比亲人更加可靠了。对这一点,大诗人苏轼非常有话语权。苏轼这一生被贬多次,轨迹遍及大半个宋朝疆域。而苏轼在官场旋涡中挣扎时,离不开一人的帮助,那就是他的弟弟苏辙。

 

“乌台诗案”陷风波


苏轼是北宋出了名的全能才子:擅丹青,工书法,精诗文,还身兼政治家、思想家、美食家等多重身份,可以说是千古文坛最璀璨的明星之一。而说到苏辙,很多人只知其“苏轼弟弟”这个身份。其实,看似默默无闻的苏辙并不比苏轼逊色,甚至在政治成就上还略胜一筹。


1057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的科考榜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第一名榜,诞生了十几位对后世影响极深的人物,苏轼和苏辙就在其中。苏家一门两进士,名动京城。而彼时春风得意的苏家兄弟却未料到,今后要迎接怎样的暴风骤雨。


苏轼心直口快,锋芒毕露,常因此得罪权贵。1079年,苏轼差点没扛过去。当时有人拿他给朝廷的上表和平日所写诗词搞文字狱,诬陷他讥讽朝政,宋神宗将其下狱乌台。要说苏轼入狱谁最急?自然是弟弟苏辙。苏辙急急写下《为兄轼下狱上书》呈到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表示自己愿意以官抵罪,求皇帝饶兄长一命。


彼时在狱中,苏轼觉得自己生还无望,写下两首绝命诗,托狱卒转交给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在面临生离死别时,苏轼最先想到的人是苏辙,最想说的话也是希望来生还能和他再做兄弟,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可幸的是,后来在多方营救下,苏轼重获自由。虽然兄弟俩都遭到贬谪,但一场天降横祸总算得以化解,苏轼的性命保住了。


因为是亲兄弟,苏辙对苏轼的脾气性格实在是太了解了。所以虽然兄长这次侥幸逃脱,但苏辙明白,以后这种事可能少不了,于是他心中有了一个目标:升官。宋神宗死后,苏家兄弟得到高太后重用,苏辙更是一路升到了副宰相,实打实的近臣。后面苏轼犯了事,也只不过是被贬官,这样官职上的变动与之前要被处死的情形相比,太轻描淡写了。


人生何以解忧愁


苏轼是一个乐天派,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总是一副人生处处皆风景的旷达模样。可唯独每次要和苏辙分开时,气氛瞬间急转直下,平添许多愁绪。


作家林语堂说:“往往为了子由(苏辙),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苏轼漂泊一生,每到一处都会给弟弟写信赠诗,他最著名的几首诗词都离不开苏辙。千百年来,中秋咏月之作数不胜数,但自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问世后,其他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


由于聚少离多,兄弟俩常常鸿雁传书,几十年从未间断。如果你问苏辙,当苏轼的弟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可能会回答你两个字——操心。苏轼爱交友,苏辙在信中苦口婆心地劝诫他交友要用心。眼见不平事,苏轼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苏辙急忙提醒他切勿口不择言,当心祸从口出。


苏轼听闻凤翔玉女洞中的水能延年益寿,定期派侍卫前去取水,可后来他察觉侍卫用其他泉水替代,于是写信给苏辙,感慨人心不古。令苏轼意外的是,苏辙不但没有安慰他,还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一番,认为错误不在于取水人,而在于苏轼欲求过多,反受其累。约束欲望才是人生真正的“无忧符”。而对苏轼来说,苏辙又何尝不是他人生中的“无忧符”呢?


“夜雨对床”空余叹


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儋州),苏辙被贬雷州(今广东雷州)。5月,在藤州(今广西藤县),这对难兄难弟相遇了。或许预感到这次恐怕会是诀别,他们尽可能地慢慢赶路,延长相伴时日。此时的他们两鬓花白,沉浮一生依旧身陷泥潭,想起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不禁慨叹不已。


苏轼和苏辙曾有一个“夜雨对床”的约定。彼时二人进京赶考,夜宿怀远驿。那是一个风雨之夜,二人恰读韦应物的诗集,读到“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时感慨不已。苏轼想到自己和弟弟一旦步入宦途,注定聚少离多,于是便相约以后早早辞官,老了一起对床而眠,共听潇湘夜雨,过闲居的快乐生活。


1100年,苏轼63岁,苏辙也61岁了。宋徽宗即位后宣布赦免苏家兄弟,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居住地。苏辙因为在颍川(今河南许昌)还有田产,便打算去颍川定居。而后,被贬到偏远之地的苏轼也再次踏上中原的土地。只是没有人可以预料命运的安排,就在回程途中,苏轼染疾,命不久矣。临死前他给弟弟写信,说他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再见弟弟一面,“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他留下遗言,要苏辙将他葬在嵩山之下,并为他作墓志铭。


1101年8月,苏轼病死于毗陵(今江苏常州),远在颍川的苏辙听闻噩耗,号啕大哭,几近昏厥。想到需要料理兄长后事,他才勉强打起精神,遵从其兄遗愿,将苏轼安葬在河南郏县的嵩山之南。


苏辙此后闭门著书,不谈政事。看到苏轼的旧作,他潸然泪下,慨叹“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11年后,苏辙也追随兄长而去,和苏轼葬在一起。终究,苏轼和苏辙以另一种形式兑现了归隐田园、夜雨对床的约定,自此再也不分开。


《宋史》中写道:“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纵观古今,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堪称典范。或许对他们来说,诗词歌赋不过是表达思念的手段,官职高低也只是过眼云烟,唯有自己的兄弟才是一生中最珍贵的存在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