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崔沆和崔瀣原本只是主考官和考生的关系,却因为两人名字的巧合而被别有用心的人解读为二人在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使得一句玩笑话催生了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成语故事——沆瀣一气。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相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考中了就能当官。
崔沆是唐僖宗年间的官员,官至礼部侍郎。875年,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许多读书人都慕名来到长安应考,崔沆就担任那次考试的主考官。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人,颇有才学。考试结束后,崔沆连日批阅考卷,当批到崔瀣的卷子时眼前一亮,认为崔瀣的文章文质兼美,又切中时弊,遂连声叫好。
发榜那天,许多人前来围观,还有人高声念着中榜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高中进士了。按当时的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主考官的门生,要称主考官为“座主”,所以崔瀣也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座主崔沆。
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意指夜间的水汽、露水,旧谓仙人所饮,比如屈原的《楚辞·远游》中就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一句,如今两人的名字刚好合成“沆瀣”二字,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
因为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了很好的官职,因此不免有人嫉妒道:“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吧?”更有人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人的名字就明白了!”爱开玩笑的人甚至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暗指他们有私人关系。
从历史记载来看,崔沆是凭考卷录取崔瀣的,二人此前并不认识,更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姓名联璧只是一种巧合,但语言的传播自有其约定俗成的惯性,长此以往,“沆瀣一气”就从玩笑话真的变成了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勾结起来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这也提醒我们交友需谨慎,交邪友容易沆瀣一气、后患无穷。
【成语解释】 沆瀣:原意为夜间的水汽、雾露,成语中指崔沆、崔瀣。现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成语出处】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谭者称:‘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
【近 义 词】 臭味相投 狼狈为奸
【反 义 词】 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