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献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为人骄横无礼,因此被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通过军事政变的手段驱逐出卫国,开始了流亡生活。但是宁惠子的儿子宁悼子后来却又助卫献公归国,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成语故事——举棋不定。
 
卫献公掌管国家大权后,卫国民生日渐凋敝,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们对他也十分不满。一日,卫献公宴请孙文子、宁惠子。两位大臣身着华服前往赴宴,却迟迟不见卫献公。一个随从走过来告诉他们,卫献公仍在苑囿里打猎。孙文子和宁惠子听了心中不悦,但还是跟着随从前往苑囿去见卫献公。
没想到卫献公竟然衣服不换,帽子不脱,穿着猎装就来见他们。这在当时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两位大臣被这种轻视所激怒。公元前558年,孙文子和宁惠子二人发动政变,把卫献公赶下台,另立卫殇公为新国君。卫献公仓皇之下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往齐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后来,宁惠子病倒了,临死前回忆起曾经所做的驱逐国君之事,觉得自己做错了,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没多久,宁惠子就去世了。
逃到齐国的卫献公当然也不甘失败,当他得知宁惠子去世后,便认为自己的时机到了。他派人与宁悼子联系,并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只掌管宗庙、祭祀这一类的事,政事还由宁悼子说了算。
宁悼子得到了卫献公的许诺后十分心动,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完成父亲的遗愿,自己也不会丢失手中的权力。他将支持卫献公归国的计划告知大夫蘧伯玉,蘧伯玉却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将他接回来。这就好比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我又哪敢参与呢?”
见蘧伯玉不愿掺和此事,宁悼子又去询问右宰穀。右宰穀前去见卫献公,却见其在外面避难十二载,仍然面无忧色,言语毫不宽容,这还是当年那个人啊!右宰穀告诫宁悼子:“您若不罢手,将离死不远。”
可是宁悼子沉浸在完成“先父遗命”与掌握权力两得的美梦中,并没有听取他们的劝告,执意将卫献公迎了回来。
卫献公才回国一年,就不满足于只管理祭祀事宜。公元前546年,卫献公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成语解释】 拿着棋子,不知如何放下是好。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近 义 词】 优柔寡断 犹豫不决 
 
【反 义 词】 当机立断 毅然决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