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是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对朝中掌权的司马氏家族不满,但又不能直接表态,便把自己的不快与愤怒寄托在作诗饮酒中,兴奋时经常忘乎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成语故事——得意忘形。阮籍从小天赋异禀,八岁就能写文章。其父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操私交甚好。受家里的影响,阮籍在政治上对曹魏集团颇有好感。
当时正处于魏晋政权交替时期,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爽辅佐,二人在朝堂上明争暗斗。最终司马氏家族略胜一筹,独掌朝政。而在政治上偏向曹魏集团的阮籍,虽心怀不满却也无力改变局面,只能寄情诗酒,纵情山水。
阮籍和嵇康、山涛等人志同道合,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他们经常在竹林间吟诗作画,饮酒弹琴,高兴时纵声大笑,不痛快时就痛哭一场。而在这七人中,阮籍是最疯癫、最哭笑无常的,他兴奋时常常忘乎所以,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阮籍这般放浪形骸,心里必定是苦涩的吧,不然又怎会醉得如此彻底?据说,阮籍曾遇到一户人家为女儿办葬礼。阮籍与那家人素昧平生,却不管不顾径自进去在葬礼上放声大哭。那时的阮籍除了哭红颜早逝,哭的也有自己吧!朝堂黑暗,阮籍的满腔抱负又何尝不像那女子一般早早消亡了呢?
魏晋之时,天下动荡不安,“名士少有全者”。而阮籍经历政权更迭,最终能全身而退却又令名不坠,与他“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的性格分不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来逃避。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与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后来,司马昭想要拉拢阮籍,提出了结儿女亲家,阮籍再一次选择了回避。他一连六十天,天天酩酊大醉。司马昭无可奈何,就随他去了。
但可惜的是,阮籍这样一个清流文人的代表,又怎么可能次次逃过为政者的“毒手”?263年,司马昭被晋封为晋公,位相国,加九锡,这是司马昭正式篡权的重要一步。按照惯例,由曹魏傀儡皇帝下诏为其加官晋爵,司马昭谦让一番,然后再由公卿大臣“劝进”。当时阮籍受命执笔《劝进表》,为了逃避,他企图借醉酒来摆脱纠缠。但这回他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因为人家已经逼上门来取稿。无奈,他只好在醉意蒙眬中完成了《劝进表》。
阮籍被逼写下《劝进表》后两个月就郁郁而终了,没能熬过景元四年的冬天。而他的好友嵇康在司马昭的迫害下,也在那年去世了。
身处政治旋涡的阮籍,也曾有心想要一展抱负,却为这乱世所累。他虽想通过避仕来避祸,可惜在那样的乱世里,但凡有些才气、名气的人都无法真正独善其身。乱世向来出英雄,却不曾饶过文人。
【成语解释】 原指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后也形容人高兴得失去常态,多用于贬义。
【成语出处】 《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近 义 词】 得意扬扬 忘乎其形
【反 义 词】 谦虚谨慎 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