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宇宙演化的“洪荒之力”是什么?占宇宙物质总质量26.8%的暗物质是怎样的存在?恒星演化、元素形成、中微子,这些前沿科学研究将为人类揭秘宇宙带来革命性的突破。而求索的答案,或许不在浩渺星空,而是深藏于2400米的地下……
站在深渊,仰望星空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锦屏山,巍峨耸立,风光秀美,从山顶垂直向下2400米,坐落着目前全球岩石覆盖厚度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身处地下2400米的实验室中,研究员们仿佛“站在深渊,仰望星空”,他们仰望的,是被称为宇宙中最神秘的物质——暗物质。
1933年,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提出关于“暗物质”的猜想。这种物质看不见也摸不着,不会反射、吸收光线,也不参与任何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虽然从未被“看见”,但暗物质约占整个宇宙物质总质量的26.8%,称得上宇宙中质量占比较多却又最微弱的“光”。而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所有恒星、行星等普通物质加起来,才约占整个宇宙物质总质量的5%。
为了捕捉神秘的暗物质,21世纪以来,国际上相继开展了多次探测实验。我国于2015年12月17日将第一颗用于探测暗物质粒子的科学卫星“悟空号”送入空间轨道,通过探测宇宙中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以及电荷大小来间接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我们相信,谁先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谁就将促成人类对物质世界和宇宙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为实验室披上层层“盔甲”
当前对暗物质的探测方法大体分为“上天”“入地”以及“人造暗物质”三类。
“上天”指间接探测实验,为减少地球大气层的干扰,通常在太空中进行;“入地”指直接探测实验,为减少宇宙线的干扰,通常在地下实验室进行,利用厚厚的岩层阻挡来自宇宙空间的宇宙射线,让暗物质衰变产生的粒子突显出来;“人造暗物质”则指加速器实验,即通过普通粒子的对撞来产生暗物质粒子。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就属于“入地”的研究方式。为了最大程度去除宇宙中的无关干扰粒子,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想尽办法,为地下2400米的这个神秘空间披上了层层“盔甲”。第一层为四川凉山超厚的天然岩石屏障;第二层为50厘米厚的混凝土,作为实验室的安全支护结构;第三层放置了1米厚的聚乙烯,用于屏蔽中子;第四层为20厘米厚的铅房子,用于屏蔽伽马射线;第五层为20厘米厚的含硼聚乙烯,用于吸收热中子;第六层为10厘米厚的铜房子,用于屏蔽外部铅和含硼聚乙烯的伽马射线。
这些名词可能同学们听起来很陌生,没关系,我们只需记住一点,这层层屏障几乎屏蔽掉了我们能够想到的一切辐射源,为实验室提供了“纯净”的背景。
“不做出来,不理发不刮胡子”
探测暗物质的核心装置是高纯锗探测器,但过去我们国家一直依赖进口。“我们要研发出属于自己的高纯锗探测器!”2010年起,锦屏地下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员李元景,带领团队踏上了研发高纯锗探测器的道路。
暗物质的发现对高纯锗探测器的灵敏度要求非常高,既要能够制备高纯度锗晶体,还要摸索探测器制作的整套工艺。7年时间,李元景与团队攻克了高纯锗探测器的技术难点,研发出我国第一台500克级高纯锗探测器。自此,高纯锗探测器的研发驶入“快车道”,1公斤级、1.5公斤级也陆续问世。“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要完成百公斤级的高纯锗探测器!”李元景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7月初,锦屏地下实验室暗物质实验组成员、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助理研究员杨丽桃来到地下,对高纯锗探测器进行现场安装调试。从读博士开始,杨丽桃就在锦屏地下实验室科学部负责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首席研究员岳骞和暗物质实验组负责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马豪的指导下,从事暗物质探测研究工作。当时,开发出能够甄别疑似暗物质信号的数据分析方法迫在眉睫,杨丽桃立下“军令状”:“不做出来,不理发不刮胡子。”此后,杨丽桃白天做调试,晚上写算法,几乎每天都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其间,大家看到头发超过肩膀的杨丽桃,都快认不出来了。两年后,当杨丽桃干净利落地出现在团队面前,大家知道,他成功了!
数十年间,正是因为涌现出越来越多像杨丽桃这样对科学充满热爱、对宇宙有强烈好奇心的科研人员,才使得我国暗物质研究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跨越。用PandaX实验合作组博士后李涛的话说:“暗物质研究争分夺秒,在国际上也有团队在做暗物质方向的研究,我们必须要赶在他们之前给到国际领先的结果!”
【E学课堂】
国内的名山大川很多,为什么选择锦屏山作为地下实验室驻地?扫描二维码,揭秘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