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传承的是“家天下”,皇帝大多在直系亲属里寻找继承人,自己的儿子自然是首选。但奇怪的是,纵观历代王朝,太子作为唯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居然也有很多谋反的,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上能安安稳稳继承皇位的太子并不多,行为失德、父子相疑以及大臣攻讦等,都有可能导致太子之位被废。废太子几乎没有好下场,因此一旦得知储君之位不保,很多太子为了搏一把而走上谋反这条路。
行为失德
当上了太子,皇位就稳了?并不是!如果太子言行举止经常失当,处事越来越不像话,就会惹得皇帝不得不废了他。此外,虽然太子所受教育、培养是最上乘的,但在其成长过程中,仍有可能被其他皇子赶超,以至于其内心对未来充满了危机感。在不安情绪的笼罩下,很多太子都走上了谋反之路。
例如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八岁被立为太子。李承乾从小就受到李世民的宠爱,每次李世民外出巡游,都会留太子在京监国。如果没出意外,李承乾将是大唐的皇帝,但是事情还是发生了改变。
李承乾腿部残疾后内心自卑,性情大变,干了很多荒唐事。而魏王李泰表现出众,李世民对李泰愈加偏爱,不仅破例让李泰设置文学馆,自行招募学士,甚至还逾制让李泰迁居武德殿。种种迹象让李承乾寝食难安。在储君的权力诱惑、对自身残疾的自卑以及兄弟的优秀等因素影响之下,李承乾走上了谋反之路。
父子相疑
很多太子会在继位之前培养自己的势力,以便上位后就有自己的“领导班子”。然而皇帝对太子发展势力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皇帝希望太子能够成长为治国安邦、卓有才干的继承人,手下拥有一批可用之才。另一方面,皇权具有排他性,皇帝也担心太子的势力会威胁到自己,这是绝大多数皇帝所无法容忍的。
例如康熙的儿子胤礽。胤礽出生在康熙十三年,其母赫舍里皇后生下他后便撒手人寰。康熙将对赫舍里皇后的思念之情寄托到了胤礽的身上,对他万般呵护,宠爱有加,所以胤礽在不满两岁的时候就获封皇太子。
成年后的胤礽跟随康熙学习政务,监国期间也是兢兢业业,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太子集团迅速崛起和稳固,引起了康熙的忌惮。康熙开始采用制衡之术,封其他儿子为郡王,并赋予他们一些权力,以此来削弱太子党的势力。
时间长了,太子党与皇帝以及其他皇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最终,长年累积的矛盾促使康熙下令废黜太子。虽然第二年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但嫌隙已生,并且太子的所作所为让康熙越来越失望。胤礽觉察康熙的态度后,为了避免自己再度被废,就直接起兵造反,结果失败被废。
大臣攻讦
太子被立之后,皇帝会让太子学着处理一些国事,所以太子不得不跟朝臣打交道。太子和朝臣议事的时候,难免发生一些政治上的冲突。有些朝臣怕太子登基之后对他们打击报复,就会想方设法谋害太子,太子被逼得走投无路,就会起兵谋反。
例如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刘据是汉武帝与卫皇后的嫡子,其被立为太子长达30多年,后因被宫中酷吏江充陷害,受“巫蛊之祸”牵连后起兵谋反。
晚年的汉武帝十分多疑,他经常怀疑有人用巫蛊之术诅咒自己。一次,汉武帝梦见了数千木头人袭击自己,此后身体便一蹶不振,因此他派遣江充调查是否有人诅咒自己。江充曾经得罪过太子刘据,担心太子继位后自己不会有好下场,便利用巫蛊之事陷害刘据。江充命人搜查宫中后,声称在太子宫中找到了很多木头人以及写有大逆不道之言的丝帛。
刘据想要亲自去汉武帝宫中说明事实缘由,但是遭到了江充等人的阻拦,导致求见未果。慌乱之中,刘据听信了老师石德的建议,调动士兵将江充处死,却被汉武帝认定为谋反。汉武帝大怒,派遣军队平叛。刘据兵败而逃,最终在湖县一农户家中自尽。
历朝历代太子谋反的结局大多凄惨,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例如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与儿子李亨便矛盾重重了,唐玄宗对李亨的种种限制和打压使得李亨敢怒不敢言。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到马嵬坡时,李亨怂恿和支持陈玄礼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自此,父子俩彻底闹翻。后来,李亨趁着唐玄宗入蜀避难之机,在灵武称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逼迫唐玄宗退位。这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太子谋反成功的案例。
古代太子谋反的案例为历史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和悬念。这些故事呈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揭示了权力游戏中各种势力之间的权谋心计。在古代政治旋涡中,即便贵为太子,也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