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68年,晋国荀瑶发兵攻打郑国,齐国派出骁勇善战的陈成子救郑。荀瑶见到陈成子后当即决定撤兵,但被陈成子派去刺探敌情的人却说荀瑶打算一举攻灭郑、齐两国军队,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成语故事——一问三不知。
战国初期,郑国日渐衰落,雄心勃勃的晋国准备在此时攻打郑国,并由荀瑶率兵对郑国发起进攻。郑国国君无力抵抗,便派遣使者前去齐国寻找救兵。
使者到达齐国之后,对齐国君主说,晋国如果在这次战争中吞并了郑国,那晋国就会强大起来,到时势必会威胁到齐国。为了防止晋国强大,齐国决定派陈成子率兵前去支援郑国。不久,陈成子率领军队到达两军交战之地,还派了一个人前去打探敌情,这个人叫荀寅。
战场上,荀瑶见到是陈成子前来应战时,感到十分惊讶,当即决定撤兵,临走前还派遣使者前去拜见陈成子,以表达对齐国干预晋、郑两国交战的不满。
就在晋国使者与陈成子交谈间,荀寅恰好前来向陈成子汇报晋国军情。他说:“荀瑶打算动用一千辆战车袭击我们,试图将郑国和齐国军队一网打尽。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啊!”陈成子听后暴跳如雷,且不说晋国已打算撤兵,荀寅这根本就是畏战的表现,便大骂道:“在出发前,君王就告诫我们,不要追赶那些零散的一兵一卒,也不要惧怕千军万马,今天晋国即便是动用超过一千辆战车,我们也不能畏战。可你竟然讲出这番话来,真是灭自己的威风,壮别人的志气!”
原来,荀寅对齐国君王的交代并不知晓,对晋国的军情也不了解,在没有完全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就贸然进谏。荀寅自知犯了大错,感慨道:“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要想全面、系统地了解一件事情,就要对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了解。
成语“一问三不知”就是由这段话概括而出,“三不知”指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不清楚。后来这个成语也衍生出了假装不知情、揣着明白装糊涂等意,表示对事情采取概不过问的态度。
【成语解释】 三不知:指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不知道。表示对什么都不知道。
【成语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近 义 词】 一无所知 一窍不通
【反 义 词】 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