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属于我们的精彩课堂 让第二学段的学困生爱学数学 让孩子的审美想象在诗歌中飞扬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6期 总第4925期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6期  下一期
让孩子的审美想象在诗歌中飞扬
来源:连云港市东港小学 作者:夏正华 发布日期:2014-11-05 16:23:50

       诗歌是诗人情感沸腾的产物,凝聚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美的体验。诗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寻找审美教育与想象力培养的交叉点,对于领略诗歌意境和艺术魅力有着积极意义。我在诗歌教学中尝试以下做法,希望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在诗歌中飞扬。
       一、巧施联想,悟情悟境
       联想和想象是艺术的双翼。联想是由当前所知的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里活动,而想象则是在联想的基础上改造记忆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者巧施联想,就能“笼天地于形中,挫万物于笔端”。教师引导学生舒展联想的彩翼,同样能纵横驰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和陆游的《示儿》作比较阅读。两位文学巨匠在诗中都表达了爱国之情,但情感表达手法上却不同。我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学生通过联想去发现、品味、领悟其细微的意趣,不知不觉地走入诗歌所营造的的意境中。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讨论的话题:杜甫和陆游在诗歌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你在他们相同的爱国之情中,有没发现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品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喜欲狂”和《示儿》中“悲”两处的情感。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脱去俗念,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二、巧用空白,培养想象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荟萃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不少诗歌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和生长点。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引导他们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反复朗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展开想象,脑海中不由出现这样一副图景:在浩瀚的海面上,一叶孤舟远航,在岸边送别的朋友望着它越走越远,心中万千不舍,擦拭着泪水,再抬头,友人之帆顺流而下,渐渐消失在蔚蓝色的天幕下,只见长江滚滚东流。诗中说不尽的离愁,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留白十分精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联想:“春日的美好场景作者只字不提,你能想象一下院中是怎样的春色呢?”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不仅调动了想象与联想的积极思维状态,同时也获得了美的陶冶,激活了体验,积累了美感。
       三、注重创新,丰富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审美想象要新颖,思维方式须创新。
       教学古诗《山行》一课,我用相关资料编写成教学软件,创设了文、图、声、色并茂的情境。那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动人的弦乐,充分调动了学生们视听觉和思维器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新学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欲望。学生自己去查阅网络里的信息,收集、整理材料,去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网络平台既实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学宝库中运用大胆想象与夸张的典范作品不乏其数,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世界文学名著《变形记》等都是其中熠熠闪光的典范作品。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想象才会丰富、精彩、神奇。
       赫尔岑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就像文本语言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建立通感,激发情感。就让我们给孩子插上审美想象的翅膀,让孩子在诗歌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