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获得并积累直接经验 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解决学生学习疑难 追求原汁原味的学校教育改革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6期 总第4925期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6期  下一期
追求原汁原味的学校教育改革
来源:泗洪县健康路小学 作者:王明豹 发布日期:2014-11-05 16:57:17

       印象中,不少国人都喜欢外来东西,大到国外进口的医疗器械,小到外地生产的名牌服装,连一些传统的蔬菜品种在市场上也难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海外舶来品种。单从品种上来说,引进一些新品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无可厚非。但时间长了,人们渐渐发现,并非外来的东西一定就是好的。比如蔬菜、水果之类,外地引进的多是大棚里生长的,虽然外形好看、颜色鲜艳,招人喜爱,但真正吃起来,口感、营养并不佳,远不如土生土长的本地蔬菜营养丰富,吃得舒服。由此我想到了现在学校的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了,很多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为什么?理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的不断更换,似乎总在改革,学习所谓先进的方法措施。但事实上许多学校的改革往往矫枉过正,光在表面问题上做文章。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言下之意如果这样走下去是要出问题的,是个危险的时期。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共有8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5位(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达赖)生于我国民国时期的二三十年代,接受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而自建国以来,新中国培养的学生中只有高行健一人,而且还是文学奖,自然科学奖一个也没有,当代学校教育是不是应该反思?
       从教育管理上来说,管理者总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味地改革,学习外来的经验,忽略了一个学校传统的一些好的经验,结果是好的经验没学到,自己的东西也丢了。例如学校考勤用指纹机签到,据我了解,本地几所学校的效仿都是失败的,教师们有抵触情绪,机器也是三天两头坏了。而制度与人文相统一的许多考勤制度就容易被大家接受了。比如有的学校实行上班到门卫处签到制度,有特殊情况和值班教干打个电话说明一下,不算缺勤,教师们都能自觉遵守。
       从特色建设上来说,有的学校找不到特色项目,如同小品中说的“不想当厨子的裁缝绝不是好司机”那样,样样都学,盲目上项目,组织大批领导、教师出去考察,学习外校的经验,结果是别人的特色没学成,还浪费了自己大量的精力、财力,学校发展不伦不类。比如在南方,搞一些泥塑、刺绣等特色文化建设,是具备条件的,经济跟得上、政府支持,学校自然容易形成特色。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不适合这些项目了。如果大家都能学得来还叫特色吗?
       从教师走出去听课学习,也能反映一些问题。现在很多教师,本县、本市组织的教研活动不想去,一心只认某某大城市著名特级教师搞的活动,迷信权威,眼高手低。殊不知,大师的课是不容易模仿得来的,大师上一节好课,是多年文化、教学艺术的积淀。而本校、本地一些名师的课却是浅显易学,真正属于实惠型的课。简单的教具,简洁的讲解,通俗易懂,对于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各地开展的校本教研,充分利用本地的名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现如今很多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新奇、创新,学生盲目活动,教师花样百出,表面是热热闹闹,一片繁荣,其实这些都是花架子,学生缺乏真正的思维能力,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还有的教师学习外来的经验,在课堂上大肆搞经典积累,题海战术,让学生背很多古文、诗词。学生念烦了,学习兴趣也没了,不仅真正的学习品质没培养出来,还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都是盲目改革的结果。回想20世纪中晚期,那时候没有什么多媒体,也没有什么课程改革,但我国却培养了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陶行知、朱光潜、蔡元培、马寅初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教育大家。现代教育手段不断翻新,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却培养不出尖端的人才,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学校教育需要改革,但绝不是瞎折腾。改革还需要回归本位,返璞归真,追求教育本质的东西,就像“本地蔬菜”一样,原汁原味、不搞花样,在质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使学校教育成为有营养的教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