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中的“减负增效”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试论心理暗示对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生态追求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7期 总第4935期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7期  下一期
试论心理暗示对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来源:连云港市幸福路小学 作者:吴沁柳 发布日期:2014-12-04 13:50:42

       一、自验预言,提升无限学习潜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著名实验为人所熟知。该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目的是探究教师对学生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心理期待对学生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他在学期初就对某一个年级段的6个班级的全部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测试,紧接着从每个班的学生中,随机抽出20%进行了实验,剩下的学生作为参照对象。他向全校教师们宣称,这些被选出来的学生是全班测试成绩最优秀的(这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一年过后,被随机抽取的那20%学生的语言测评成绩确实比剩下的那部分学生高。
       由此可见,儿童在青少年时期发展的潜能是非常大的,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儿童的潜能激发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作为父母或者教师,一句积极的预言或激励很有可能就会改变一位学生的一生,一些外在的激励在学生们幼小心灵的深处一样可以迸射出惊人的正能量,让他们能积极地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同时也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所以说自验预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实例验证,彰显心理暗示作用
       实践已经证明,学生的年龄越小,就越容易接受父母的心理暗示。当今有很多学生已经被家长和教师无情地视为“英语不好”“头脑太笨”“太懒惰”等,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过早地给学生贴上标签,会让他们朝消极的方向发展。良好的心理暗示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暗示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在没有对抗的条件下,被暗示方会朝着既定的意愿方向发展。
       学生和成人相比,对心理暗示的阻抗更弱,心理暗示的效应也就会更明显。其实心理暗示的成功与否,与暗示者的身份是否具有权威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讲,教师是他们最崇拜的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们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可能教师的一句“你真聪明”“你好优秀”“你前途无量”,都会成为学生不断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极有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班有两位学困生——王同学和张同学,他们的英语成绩很差,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学习能力有问题而是他们不自信并且胆怯,导致其害怕学习英语。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王同学是因为在日常学习中经常遭到教师的忽视和同学的嘲讽,才导致了他不但怕学英语而且更怕教师。至于张同学是源于屡次找不同的教师补课但收效甚微,因此自信心受到打击。最终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帮这两位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对王同学采取的策略:我把王同学的座位安排在优秀学生当中,并且告诉他:“其实你一点都不差,只要你认真努力,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结果他的测试成绩稳步提升,一次比一次好,当然我也在第一时间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他,并且与其家长共同鼓励他。结果在期末考试中,他考出了前五名的好成绩。从这之后,他就一直稳定在了班级优等生的行列。这也印证了自验预言的真实存在性。
       对于张同学采取的策略:由于他很早就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导致他惧怕学习英语,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我首先把英语教学的难度降低,让他每次都成功通过,然后从字写得工整和做事比较沉稳的特点出发,及时肯定他的优势,从而消除他屡战屡败的胆怯心理,让他慢慢地重获自信。经过一年的努力与付出,最终他稳稳地站在了班级优等生之列。
       综上所述,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在英语学习中,家长与教师的褒贬评价对学生来说,可能就起到镜像效应的心理暗示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越多,那么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就会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令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乐观进取、充满活力,彰显正能量。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使学生产生胆怯、惧怕、不自信的心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