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班幼儿亲子阅读的策略 泥塑童心艺塑童趣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7期 总第4935期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7期  下一期
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来源:建湖县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郭红艳 发布日期:2014-12-09 11:38:22

       目前,“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线。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在聋校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直观化,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聋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创设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聋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伴随着问题的点滴推进,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更持久。如教学“温度”时,教师让学生做表示冷的动作或热的动作,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比如冷了跺跺脚,热了用扇子扇风等。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与什么有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指出了这与天气有关,与温度有关。接着我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温度,一块儿来学习有关温度的数学知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兴趣自然就产生了。用聋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还激发了聋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充满兴趣,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都会受到生活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聋校数学知识与聋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聋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他们的数学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呈现自行车的三角架、房梁架、洗脸架等,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用力拉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比较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结论,这比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效果好得多。这样借助聋生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令聋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一方面我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认识了人民币就要会购物;学习了时间就会科学地利用时间;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量一量自己桌椅的长宽各是多少,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等等。教师要鼓励聋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应用。这样,聋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既能将所学的知识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又能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聋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数学教学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直观化、情境化和趣味化。聋校教师应勤于思考,善于创造,对教材做适当改进或补充,同时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聋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才能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进而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