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设计《拔根芦柴花》 蹲在孩子的身边看世界 教育叙事灿灿的奶爸生活
幼教文苑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9期 总第4964期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9期  下一期
蹲在孩子的身边看世界
来源:如东县掘港镇新苗幼儿园 作者:李小兰 发布日期:2014-12-30 08:52:46

       在我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那是我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幼儿园让各班布置画展,从而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我和同事们在教室里挂上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一个月过去了,园长想了解教育效果,于是询问孩子们画展情况,可是我班的孩子们都说没有仔细看过画展。园长问:“你们为什么不仔细看啊?”孩子们回答:“那些画展挂得太高了,我们看不清。”我蹲下身子与孩子们同一高度,果然很难看清画展上的内容。
       孩子们没有撒谎,是我们——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忽视了孩子和我们的差距。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由于思维的习惯性,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年龄、体质、家庭背景、性格特征,有时甚至无视他们这些方面的差异性。“高标准,齐要求”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量化管理特征,然而用在幼儿教育上却不太适宜,毕竟人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们每一个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财富,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为他们所描述的世界也许大相径庭,只有当我们的教育与孩子的需求和能力相吻合的时候,才会对接受教育的孩子们起作用,才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施教时,尤其要注重我们给予的信息与孩子们所接受到的信息是否一致。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教师要培养与儿童知心交谈的能力,必须深入儿童的心灵,仔细研究他们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是怎样看待世界的。”教育想真正收到入心、入脑的效果,教师就必须首先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研究、把握孩子的心理。在我们身边的教育现象中,有一种我们常见的状况: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急欲提高教育成果,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从学校到家庭狂轰滥炸般地给孩子加压、加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很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我们家长或教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在整个学习期间仍是一个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师在往孩子的头脑里填塞过量的理念、公式、结论的时候,是否想到过孩子们需要一个探索真理的过程?是否考虑到孩子需要一个合理的接受知识的空间?我们把孩子们思想的火花吹灭,幻想的翅膀捆绑,只当孩子是一个记忆的机器,这是多么的残忍!
       孩子的成长需要期待。即使有些孩子善于学习,他们在学习任何事物的过程中也是需要时间和机会的。当孩子还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教师就不能给他们一个否定的评价。如果我们总是不停地对孩子提出超过他们能力以外的要求,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对父母的信任。实践证明,很多时候父母和教师的贪心,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失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没有权利让孩子做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情,就像我们不能勉强一个身高仅1米的孩子走路时一步跨出1米一样,因为这样反而使他们备受挫折,此谓揠苗助长,欲速不达。反之,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出发,为他们确定一个合适的预期小目标,在这个小目标达成后及时对孩子进行肯定和鼓励,然后再确定下一个小目标,这样就会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蹲下身吧,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要教育好孩子,你首先必须理解孩子,懂得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高度来看待世界。这样你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合力合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