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深度阅读提升写作水平 培养低年级学生有序表达能力的策略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9期 总第4964期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9期  下一期
加强深度阅读提升写作水平
来源:靖江市真武小学 作者:冯军 发布日期:2014-12-30 09:00:09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阅读积累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性。鉴于学生平时多为追求故事情节的浅表性阅读,虽然书读得不少,写起作文来依然哀声一片,我决定每学期选出一本书进行师生共读,指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和学生商量后,我们一致确定《草房子》为阅读素材。《草房子》是一本文笔优美、情节精彩的小说,值得学生反复阅读。下面我就结合《草房子》谈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一些做法。
       一、了解故事情节,拓宽写作素材
       今天的学生虽然物质生活很富裕,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很贫乏,学习、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基本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童年世界比他们丰富得多了:玩玻璃珠、滚铁圈、捕知了……当我在课堂上和他们交流儿时的趣事时,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惊奇和羡慕。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趁机诱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告诉他们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就有类似的描写,自己可以去寻找。
       在阅读《草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了解了故事情节并仔细地阅读,对不少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感慨“秃头”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在作者笔下居然那样精彩纷呈,于是有人经常有意识地观察路上遇到的“秃头”,甚至也萌生出想去摸一摸的欲望。他们讶异男孩桑桑怎么总有那么多奇思妙想:把碗柜改制成高级鸽笼,把蚊帐剪开做成渔网去捕鱼,于是他们开始交流自己做过的许多趣事或糗事,一篇篇回忆童年的佳作在学生中流传;他们感动于秦大夫妇用生命换来土地的壮举,于是开始留心父母生活的不易,一篇篇感恩的文字流诸笔端……
       二、鉴赏优美词句,积累语言材料
       曹文轩的作品无疑是受孩子们欢迎的,他在文字中所表达出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透过那些经典的句子表露无遗。美妙的风景充满着诗情画意,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淡淡的忧伤裹挟着美妙的语言,读来令人手不释卷。
       《草房子》的语言之精美是毋庸置疑的,而最让学生佩服不已的是那一个个别出心裁的比喻,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两句。如“桑桑仿佛是一枚枣子,被人有滋有味地吃了肉,现在成了一枚无用的枣核被人唾弃在地上”“悠长的笛声,像光滑的绸子一样,还在春天的田野上飘拂”……学生们再想想自己那些用了好多年的比喻句,如“天上的太阳像个大火球”“弯弯的月亮犹如一条小船”“草叶上的露珠仿佛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顿觉无比乏味。于是日记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羽毛球在我和爸爸中间飞来飞去,就像一只被许多人撵着、失去落脚之地而不得不停一下就立即飞上天空的白鸽。”虽然模仿的痕迹还很重,但这不正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吗?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在阅读《草房子》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自己欣赏的句子多读几遍,有能力的学生背一背,积累得多了,自然在写作时就可顺手拈来。
       三、分析写作特色,学习写作方法
       作为学生作文的引路人,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是不可缺少的。在和学生共读的日子里,我经常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触。有对文字的由衷赞叹,有对人物的诙谐评价,也有对文章写法的个性看法。再和学生一起交流这些批注时,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如何去深入地看待作品本身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桑桑”和“秃鹤们”。《草房子》是一本当之无愧的范本。学生们通过阅读《草房子》,知道了对同一事物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学会了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感情;认识到了比喻对描绘事物的重要性……
       当然,仅仅靠一两本书就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一本书都进行深度阅读。有选择地进行深度阅读并不断积累,作文教学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