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1期 总第5004期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1期  下一期
对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尝试
来源:沭阳县马厂中心小学 作者:黄铁成 发布日期:2015-03-27 10:08:13

       通过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体会到:一节高效成功的数学课,不在于课件画面多么花哨,不在于讲解多么委婉,活动多么热闹,更不在于教学设计多么丰富……关键在于是否有效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我经常听我们学校的数学课,也经常到外地参加一些教研活动,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数学课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的“自我表现”太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但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的“自我表现”意识太强的现象,学生被动参与,随教师的意志亦步亦趋。结果,课堂气氛沉闷,一热一冷──教师成了主体、演员,课堂成了教师练口才、练演讲的舞台,学生反倒成了陪衬、观众。有的引导虽有启发,但还是牵着学生走,为教知识、解题而问,学生在设定好的思维空间中行走,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的“哺育意识”太浓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担心:“学生听懂了吗?”“题目会做了吗?”于是精心设计教案,备详案,备课堂中要讲的每一句话。学生一旦有疑问,教师就以“答案式”启发学生,学生恍然大悟,师生配合默契,课上得很“完美”。
       教师的“问题意识”不足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我们的教师普遍问题意识不足,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作为教师要敢于在日常教学中提出有价值、值得思考的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思考,问题比经验更重要。要有对教材整体感悟的结构意识,要确立重心下移的学生立场,构建开放的学生活动,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要经常思考:为什么要让学生学这个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以旧引新,让学生融入教学过程中
       我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等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如我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以一个加法算式“800+200=1”问学生:“这个加法算式成立吗?”学生马上想到“800米+200米=1千米”“800千克+200千克=1吨”等。这时我因势利导:“同学们,我们用旧知识解决了看似不可能成立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同样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问题引领,让探究成为课堂主旋律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我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自主学习题:①2×6=12,我们说:(   )是(   )的倍数,(  )也是(  )的倍数;(   )和(   )都是(   )的因数;②写一写:从小到大写出5个3的倍数,3的倍数写得完吗?如果写不完,怎样表示?怎样找3的倍数?③说一说: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多少?④试一试:1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样找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呢?它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吗?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小组讨论等形式,实现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胆放手,用交流展示激活课堂
       数学教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听懂、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这就需要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