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1期 总第5004期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1期  下一期
莫让“安全第一”成为绊脚石浅议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
来源:仪征市实验小学凌桂宝仪征市胥浦中心小学 作者:张文霞 发布日期:2015-03-27 16:38:31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的测试数据显示: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各方面均有明显下降趋势。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安全第一”的思想是主要因素之一,它正成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隐形障碍。
       原因分析
       倡导“安全第一”是正确的,但许多校长、教师、家长对“安全第一”反应过度。“健康第一”很重要,当遭遇“安全第一”时,就会变得次要。只要有风险,校长迅速叫停相关内容,教师变得小心翼翼,家长赶紧说“不”。于是,学生的许多体育活动和比赛便因种种阻力而终止;体育课上,有难度、有危险的运动项目则被体育教师悄悄地取消。
       现在,许多校长怕担责任,常常以“安全第一”为由,减少体育比赛,减少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运动中出一点小意外,就立即限制学生的相关运动,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应有权利。甚至有校长对体育教师说:“只要你把学生管理好,不出安全事故,体育课怎么上都可以。”这严重违背了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宗旨。
       因为“安全第一”,体育课上见不到支撑跳跃的教学了,单、双杠练习变少了,投掷的器械逐渐被轻物取代了……练习难度不断降低,运动负荷逐渐减少,如此教学,怎么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呢?其实,学生的体质增强了,防范意外伤害的能力才能提高。相反,缺少锻炼的学生更易出状况。
       许多家长把“安全第一”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他们会提出种种理由,拒绝孩子参加稍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受到一点小的伤害,有些家长便会到学校责问老师,甚至到学校讨说法、要赔偿,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有些家长还限制孩子节假日外出活动,孩子在摄足营养之后,只能留在家里,与网络、电视为伴,严重缺少运动,导致肥胖、近视等病症的产生。如此,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必定会下降。
       解决策略
       如何解决“安全第一”与“健康第一”的矛盾呢?学校不妨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校要研究如何安全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高组织管理水平。首先,制定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各项活动有方案、有组织地开展;其次,确保运动场所器材设施的安全,运动场地要平整化,攀爬区、跳跃区地面要软化,定期检查维修场地器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有身体练习就难免有意外伤害。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认真做好准备工作。课前有预案、有检查,课中严格要求,严密地组织教学,消除安全隐患。教研组要定期对如何安全组织教学进行交流、研究,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安全管理能力。
       树立健康观念,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栏、校会、班会、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宣传阵地,宣传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家长对体质健康的认识,树立健康的观念。同时,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讲座,让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位师生的思想中,让师生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教师应指导家长如何监督孩子安全活动,教会学生安全的运动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地进行校外活动。
       加大保险投入,减少伤害后的纠纷
       学校开展体育活动难免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当意外事故发生后,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最怕的就是家长到学校讨说法、要补偿,产生纠纷,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顾虑会在校长、教师心中形成一道隐形的障碍,降低了开展体育活动、比赛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安全经费投入,为学生办理校园体育活动平安保险。当学生在正常的运动中受到伤害,可以迅速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让校长和教师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和教学中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