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分类赏析探究 提升自我,做魅力教师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2期 总第5012期 2015年03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2期  下一期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宜兴市新庄小学 宜兴市东坡小学 作者:丁永祥 勇辉 发布日期:2015-04-22 14:09:21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提高的,因此小学科学课必须有意识、有重点、有规划地培养和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与碰撞。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循序性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内在,从具体到抽象,从非本质到本质表征的认识发展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应遵循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规律。
    在三年级,学生主要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引导性地探究,观察测量周围常见的一些事物表象特征,了解事物简单的变化;到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也从表象逐步深入到内在,通过调查与预测,排序和分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周期性变化;而到了五年级,学生通过建立模型,在质疑交流中认识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功能,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到六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大胆科学的假设进行有效地探究,拓展课堂科学知识的同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服务自己、服务生活,对科学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学生的探究水平也从低年级段的引导性探究逐步过渡到中年级段的指导性探究,最终到高年级段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
    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学生对待事物产生的诸多问题,哪些是我们可以进行探究的,教师就应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要素,进行有针对性、方向性的进一步探究引发学生思维。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登月之旅》中月球上的环形山。
    师:望着月球上的环形山,你的脑海中闪现出哪些疑惑?
    生:它们怎么形成的?它们怎么有的大有的小?
    师:同学们的探究欲真浓,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正是科学家们所想的并一直在不懈探究的,今天我们也像科学家一样重点来研究环形山为什么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的?
    这一环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诸多的发散性地问题引导到环形山的大小这一探究问题上来,使探究的目的性一下清晰起来,也让学生的思维有了针对性。
    教师就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本课所要探究的重点中,目的更明确,而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什么问题都思考。
    三、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操作性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操作性本来就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大特色,探究教学设计要十分具体详实,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探究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出具有可操作的探究目标,其次,必须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采用一定的变式控制一定的变量,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步骤,使学生能够把探究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做完科学实验后还要对探究方案进一步优化改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探究方案更完善,探究活动更有效。
    又如《登月之旅》一课中月球上的环形山。
    师:同学们,你认为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可能会跟撞击陨石的哪些因素相关?
    生:撞击陨石的高度、大小、速度、方向等。
    讨论思考完善了实验方案(一)、(二)
    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下落的高低有何关系。
 

    在环形山大小与陨石的大小、高度、速度、方向、角度等诸多因素中,速度、角度等都比较难以掌控,学生反复推敲斟酌,能够比较精确地控制陨石(模拟物弹珠)的大小和下落高度这两个因素,从而进一步继续探究,使得自己的思考有了实际的易控性和操作性。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勇于创新,动手实践,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奠定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