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因细节而精彩 如何化解学生对拼音的“厌食”情绪 注重习惯养成丰盈学生素质
教育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2期 总第5012期 2015年03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2期  下一期
课堂教学因细节而精彩
来源:盐城市盐都区义丰小学 作者:殷玉霞 发布日期:2015-04-22 14:25:17

    俗语有言:“细节决定成败。”可以说,很多精彩的课堂教学往往得益于闪光的教学细节,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合理把握和适时调控课堂的教学细节,从而生成精彩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辛辛苦苦准备了一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呆坐不动,根本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其实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教师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作为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创造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去接受知识。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青岛实验小学执教作文指导课《学歇后语,编童话故事》时,说了这样一段开场白:“同学们,见到你们,我非常高兴。一提起青岛市实验小学,可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众笑)。咱们的校长、教师那真是‘铁锤敲铜锣——响当当’(生很自豪)。你们真像是‘雨后春笋——一天一个样’(生喜)。在爷爷奶奶眼里,你们就是‘老寿星的脑袋——宝贝疙瘩’(生又笑)……”
    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即兴所得,其实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场实际而精心设计的一个“细节”。课程伊始,教师就巧妙地用一连串的歇后语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自在,思维活跃,学习的知识也就更易被理解、接受。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在一些细节上花点心思。虽说这在备课时可能要多花很长时间,但获得的课堂效果绝对会让自己和学生满意。
    二、用心倾听,敏锐捕捉教学细节
    教学过程中师生常常会有对话、交流,很多教学细节就是在这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展现出来。
    在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鲈鱼放掉?父亲做得对不对?”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父亲做得对,现在还没到钓鱼时间,必须放掉。”其他学生也应和着表示赞同。如此回答与教学意图一致,正当我准备顺势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另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反驳道:“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父亲做得不对!”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一个课堂插曲,怎么办?看着这位学生理直气壮的神情,我知道硬将他拉回到原定的教学目标中,既不现实也不会让他信服。于是我迅速调整教学思路,请他们先保留自己的看法,读懂后面的重点段以后再发表意见。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为有了这样的阅读动力,学生们更加投入。之后我再请这位学生谈看法时,他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我的看法变了,一条鱼是小,但体现的是自觉遵守公德的品质!”……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火花。”孩子回答问题时,我们要细心聆听,就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呵护、因势利导,这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优化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感受,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其次,评价用语要有导向性,教师能够通过及时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渐渐把解题过程讲述完整,那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再次,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注意不能千篇一律,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最棒”,说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厌烦。评价语言要灵活多样,让学生想听、爱听。还可以走进学生的世界,用他们喜欢的网络语言点评他们的学习行为,这样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细节之处显工夫,微小里面见风采。教师只有具备教育智慧,精心设计,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能展现这些精彩的细节,从而使自己的课堂走向艺术、走向深刻,不断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