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田径对提高小学生速度素质的实验研究 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巧用“小老师”,互帮互学见成效
实践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4期 总第5027期 2015年04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4期  下一期
巧用“小老师”,互帮互学见成效
来源:邳州市岔河镇中心小学  作者:邹园园 发布日期:2015-04-28 16:49:14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每当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呈现出来,教师们都会绞尽脑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教案,认真谨慎地布置每一个环节,仔细推敲每一句话,就怕引导不到位,学生回答不到预先设定的标准答案上去,学生不掉入自己事先设计的“圈套”里。
    在精心准备之后,教师信心满满地走进课堂,期望学生能在自己的引导下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事与愿违,教师就像是个极尽表演的演员,期望着学生能融入到自己的情境之中。然而,如此用心良苦设计出来的教案在课堂上却往往收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一堂课下来教师筋疲力尽,学生手忙脚乱,学生学到了什么也随着下课铃声而抛到脑后,结果是严重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的职责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包办代替。所以在这种主辅颠倒的教学错位中,教师必然是教得吃力,学生也一定是学得勉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所在,我们不妨让学生尝试担当“小老师”,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班一共有54名学生,其中有位女学生的领导能力很强,学习成绩也很好。我想尝试一下是不是可以让她来当“小老师”。于是课前我和这位学生谈了一下自己的想法,鼓励她大胆尝试。上课前一天,我和该生交流了学习的内容,帮她理清教学的思路。
    课程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堂课让我对“小老师”的做法有了更多的经验与自信。我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表现。
在后来的课堂中,我尝试对这种“小老师”的课堂做了改进,不仅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做“小老师”,偶尔也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加入到队伍中来。中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精神面貌在教学准备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变得更会学习,也更加自信了。我相信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教学。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探索,我觉得借助“小老师”的帮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之带来许多教学之外的好处。
    1.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更强。首先,自己身边的同学做了“小老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减少了神秘感与恐惧感。“她可以做老师,我也能做好。”这种心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新知。再次,对于自己的同学做了“小老师”,他们多了一份“挑刺”的关注,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得更好。所以学生会格外认真地倾听,新知也学习得更加牢固。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以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之所以不高,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绞尽脑汁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小老师”提出的问题之所以能有较高的参与性,是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认为需要解决的,而这些问题提出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所以这些问题的提出更能吸引同辈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解决问题,也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形成“我想学——我想说——我成功——我快乐”的良性循环。
    3.学生积极做课前准备,提高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新课和学习新知能力的舞台。当新课开始之前,学生会做更多的努力和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切合自己实际的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到或者感悟到真知的过程,它富有深刻的意义。
    4.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班级范围内,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内竞争,这样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不能只顾自己的想法,得考虑和综合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兼顾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形成组内的最终结果。这个整合的过程也体现了小组间的团队意识。
    总之,教师巧用“小老师”进行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帮互学中进步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