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爱:走向学生课堂心理安全的第一步 做好幼儿园“新生适应班”工作浅谈 好习惯需家校共同培养
教育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4期 总第5027期 2015年04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4期  下一期
好习惯需家校共同培养
来源: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作者:惠婷婷 发布日期:2015-04-29 14:41:38

    家长会上,我们总会听见家长问:“老师,我孩子成绩下降了怎么办?”“老师,我女儿做作业磨蹭,学习效率不高怎么办?”“老师,我儿子应用题不会做,我们也不会,真头疼。”每次教师和家长交流总是围绕着成绩来讨论,最后的效果也不佳,成绩还是无法提高。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的教学实践也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要从孩子的习惯抓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下面我就结合习惯的形成规律和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儿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家长要从小抓起。
    我认为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家长一定要做好孩子的表率。例如培养孩子早睡早 起、讲卫生等习惯,家长一定要先做到。在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中,孩子会跟着大人一起养成好习惯。又如家长要培养孩子做作业和阅读习惯,家长可以采用“陪伴教育法”。不一定每天都要帮孩子检查作业,但家长可以看看书、读读报,陪着孩子一起学习。遇到难题,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严格要求,指导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学生表现出不愿意学习或不努力学习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帮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教师在平时应多注意发现并赞赏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班队会中介绍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以此达到示范的目的。教师还可以以名人为榜样,让学生找差距,明确奋斗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校目标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一般来说,良好的习惯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的,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尤其开始时,我们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培养习惯也是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一个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如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学生做起来也比较简单,他们很快就能尝到甜头,慢慢地养成各种好习惯。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学校和家庭之间一定要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而且略有侧重——家长侧重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注意对孩子的要求要明确,不能轻易放弃。
    例如我有一次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小谢没交,她经常交作业拖拉,甚至不做。我让她把作业拿过来,发现作业里少了那两张纸,问及原因,她说掉了。我马上和她的家长联系,询问其昨天有没有检查她的作业。家长说,孩子的练习本被同学撕掉了。我心想:明显是孩子不想做作业,自己撕掉了还两边说谎。我和家长沟通后,让家长重新买一本给孩子补做,家长很配合,孩子也补好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少做作业,而且慢慢地把撒谎、拖拉作业等坏习惯改掉了。
    在教育人的工作上,教师和家长是两个雕塑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要靠家校共同来培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