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5期 总第5035期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5期  下一期
对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射阳县人民路小学 作者:刘煜 发布日期:2015-05-05 15:59:25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了不少,学生也“学”了很多,不过一旦到了让学生写作的时候,他们又不知从何下笔了。在此情形之下,一些教师为了“作文”而教作文,学生为了应付教师检查而“作文”。作文教学往往缺少计划,没有长期的培养目标,课堂设计比较随意。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富有成效呢?
    一、借助实践与积累,挖掘写作的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体验摆在首要位置。要审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体验缺失,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出教室,跨出学校,回归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二、通过阅读与感悟,敲响个性化写作的大门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阅读氛围。当下,很多小学生家里的书不多,尤其是农村家庭,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受限,阅读方法也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小学生首先阅读的自然是课本,选入课本的文章文美质优、内容丰富,带有每位作者鲜明的创作风格,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其次,在阅读中形成并保持自己的个性。平实风趣的老舍,冷峻严肃的鲁迅,清新醇厚的朱自清;还有飘逸的李白,沉郁的杜甫,豪放的苏轼……一位位作家,犹如一条条个性的走廊,一篇篇文章,又如一朵朵个性的浪花。善良的老王、苦难的闰土、迂腐的孔乙己、恃才放旷的杨修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再创造的题材。这样的个性化阅读,为个性化写作奠定基础。
    三、多样化创作,步入个性化写作的殿堂
    (一)从观察作文写起
    善于观察的人往往能发现常人不易察觉的闪光点,为作文增色。科学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也是观察力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借观察作文这一训练模式,开启学生个性发展的大门。
    观察能力是可以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分层实施。一方面,个性化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放飞思想、活化心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写作方法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让学生进行瞬间速写,即用较短的时间进行观察,之后再学习即兴描述,学会表达自己转瞬即逝的想法。学生也可自主选择表述方式,不拘观察所得的差异。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能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挖掘,激发学生的情绪和内在动力,让观察成为他们一种自觉的行动。这样在写作时一些细节就会顺手拈来,如此写作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
    (二)从模仿作文写起
    仿写是一种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学生通过仿写能更快地领会写作技巧和方法,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此外,就写作入门而言,改写包括续写也非常重要。当然,模仿只是手段与过程,而不是目的与结果。我们要让学生借助仿写、改写、续写,揣摩谋篇布局和文章构思,为其最终形成自己的文风打下基础。
    四、巧用展示与交流,激发写作的热情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对于学生的习作,我们一定要重视展示、交流的环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在下周语文课课前5分钟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只要能得到同学与教师的肯定与赞赏,学生们都会抢着上讲台,无形之中还会有相互比赛的劲头。平时的写作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好句、好段、佳作,教师选择其闪光点给予赞扬。对每学期都会有的主题征文活动、考试等,把其中的佳作装订成册进行展览示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倡导将个性化作文教学与学校综合活动联系起来。例如配合班队活动、假日活动,访问老党员,写人物专访;课外兴趣小组中,结合烹调,学写节日菜单等,将多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提供更多更新的素材,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创作的源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