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融入概念教学 笔画教学策略浅探 走进动漫,走近母语
实践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8期 总第288期 2015年05月07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8期  下一期
笔画教学策略浅探
来源: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作者:孔龙梅 柏宁 发布日期:2015-05-07 16:55:09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都对写字教学提出了诸多指导性的意见。书法课已被安排进了课程表,各级写字教学课、写字教学论文比赛纷纷登台。笔者认为,无论是写字教学课,还是写字教学论文都应该抓住写字教学的根本,用最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好字,做一个正确的引路人。下面我就笔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笔画要有“法”
    笔画的法则就是关于笔画形状和运笔技巧的规定。古人的永字八法,就是关于笔画的法则。我们在教学时要对笔画的法有足够的重视,对细微处要求要严格。如在教学“丶”时,若学生写成“头尖尾圆”就符合“法”,就是点,而有的学生写成了“头粗尾尖”或“头尾同粗”,则不是点。再如“一”,若学生写成“两头略粗,中间略细,微弧,稍上斜”则符合“法”,若写成“无粗细变化”或是“没有顿笔”“太弧”“太直““太平”等,都不是书法意义上的“横”。同理,我们在教学“竖、撇、捺、提、折、钩”时,一定要注意遵守它们的“法则”,指导学生写出标准、漂亮的基本笔画来,这样有了精美的零件,才可以组合出优美的汉字来。
    二、笔画教学要得“法”
    笔画有轻重、缓急、提顿等书写技巧,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低年级孩子手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全,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接受能力都还比较低,因此,科学合理的教法尤为重要。这个科学的方法就是要从最简单的入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最基本处入手法。先从“点”入手,一是点为最简单的笔画,其写法是“轻入渐重”,容易学习和掌握。二是“点”为最基础的笔画,即点是其他7个基本笔画起始的顿笔部分,同时也是长横收笔处的顿笔部分。如写个“点”再向下延伸就是“竖”,同理,“横、提、撇、捺、钩”的写法与“竖”相似。写好“点”,基本笔画的书写就算成功了一半。古人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而我说:“书法之源,在于点画。”
    2.化难为易法。我们知道基本笔画里除了“点”外,其他笔画的写法都比较复杂,如“横”,先由轻入渐重作顿笔,再向右匀速轻走,至末,再轻提笔渐重作顿笔。这样的一组动作对于手肌肉发育和智力水平都比较低的孩子来说,无疑是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想很快掌握确实很难。我们为何不能把“组合拳”一招一招地折开来给孩子们练呢?先把组合的书写动作分解成单个的书写动作。如“横”的写法,先写个点,动作完成后,再接着写横,行至末处,第二个动作完成,然后再用一个动作写点作顿笔。开始的时候允许三处连接点有间隙。通过练习,熟练以后,学生自然就可以一气呵成,一笔写成。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运笔变化的规律,就能逐渐体会到运笔变化的魅力。这就是循序渐进。
    3.逐个突破法。“永”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但有的老师一上来,就教学生练习“永”字,这不可取,8个基本笔画都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无疑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有人说,书圣王羲之不就是花了几年时间练习“永”字,书法才大大长进的吗?我们要知道,当时王羲之书法水平已经很高,而且是成年人,他是“练习”几年,而我们的孩子是初学者,是“学习”阶段,“练习”和“学习”当然不同。“学习”只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我在教学写字时,是把笔画结合在字里来练习。比如我在教学“横”时,主要是结合“二、土、王”来练习,教学“捺”时,主要是结合“人”“大”来练习,教学“折”时,主要是结合“口”“月”“日”来练习等等。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蕴章老师说过:“练习书法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笔画教学也是这样,多而不精,每天只是在重复错误,这对学习无益。少而精,一个笔画学到手了,那就是进步,同时,还会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写字教学的要求,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续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认真钻研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做一个正确的引路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