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质疑问难走好自主预习的第一步 丰富形理追求质感 ———对单位概念教学课堂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三段式”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8期 总第288期 2015年05月07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8期  下一期
学会质疑问难走好自主预习的第一步
来源: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作者:徐丽 发布日期:2015-05-08 08:54:55

    “建构式生态课堂”自学质疑模块的操作要求指出: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遵循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对每篇课文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感悟,能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走好自主预习的第一步。
    一、敢问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以鼓励为主,尽管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不是很有价值,但只要他们敢问,就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教师要加以赞赏,提高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式。如在课堂上设立“五星质疑大擂台”,在小组间、男女同学间比赛,看谁提的问题多,并且质量高。凡提问者均可为自己一方争得一颗红星,提出的精彩的问题可按其质量高低进行加星,当堂评分,当堂总结。学生质疑的兴趣愈来愈浓,有的甚至下课后还围着我提问。虽然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价值,但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培养,为互动探究模块作好了铺垫。
    二、善问
    在自主预习中,仅仅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质疑,知道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主次,梳理顺序,从无效提问走向有效提问。
    1.倡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质疑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主动质疑,积极自主探究以寻找答案;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自己质疑,挑战自我,并通过课外的阅读和学习,积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教师可与学生互相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在有疑处问,在无疑处问,多角度问,联系生活问,并寻根问底。
    2.通过比较思维,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是启发学生质疑的好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经过深入思考,去粗存精。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就会具有较深的层次和较高的质量,甚至具有创见性。
    3.筛选主次,梳理顺序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当从中选出围绕教学目标的、对探究课文内容等方面有用的重点问题,学生中有共同疑点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思考、探索,使教学过程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零碎细小、简单而次要的个别性问题,可以不在课堂学习中解决,让学生课后自主解决。这样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能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得法善问的能力。
    三、乐问
    学生从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到乐于提问,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其中需要经历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断地加强鼓励和适当指导。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以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质疑。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一位学生问道:“230万块巨石是怎样运过来,又是怎样砌到146米多的高度的呢?”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立刻提出:“文中为什么用‘据说’一词?”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些方法是后人根据当时可能拥有的工具推测、想象出来的,所以用“据说”一词。由此可见,质疑问难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课堂上,调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互相讨论,相互切磋,在互动中,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通过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
    质疑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改变教学观念,张扬学生的个性,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主动质疑的学习活动中,更自由地思考、讨论、学习、创新,切实提高自主预习的实效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