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吹响“四个现代化”号角 问———语文课堂教学之魂 融合教育,让学生自信成长
教育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0期 总第5059期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0期  下一期
问———语文课堂教学之魂
来源: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 作者:葛振光 发布日期:2015-06-15 11:22:58

    课堂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当下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课堂中以精、少、实、活的主问题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能为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提供可能。

    在人教版第七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景与人的关系,建构爬山虎与叶老之间的联系,了解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是教学难点。笔者紧扣文中“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自学,并让学生围绕“你学到了什么”进行拓展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以问生成对话
    “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教师:“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想知道叶老修改得多仔细,想知道到底可以从中学到多少东西。”教师归纳学生疑问并提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看看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自学,形成阅读期待。
     这一过程中,问题来源于文本、来源于学生,又回归文本、回归学生,教学流程依据学生表现有机组织,教材理解程度根据学生思维深度合理拓展。通过自学与交流,学生从叶老替“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学到了叶老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学到了叶老写作文、改作文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交流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读书与理解情况有机地引发师生、生生对话,促进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对人物的感受以及思维能力的深入,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以问促动回读
    六至九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两处关于爬山虎描写的处理。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到由于“我”的心境不同,对景物的感受也不相同呢?教师以谈话导入,引出作者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肖复兴,要去见叶圣陶老先生,你的心情会怎样?引导学生带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自然就会从爬山虎中读出这种激动与兴奋来。
    然后出示第二处关于爬山虎的描写,在与第一处进行对比后质疑:这时作者为什么不再有刚才的激动与兴奋?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反思。此时教师承接上一次自学要求提出这次自学的问题:叶老替“我”修改作文让我们学到了他的一丝不苟,现在他请“我”做客,又能让我们学到些什么呢?交流时,在理解了叶老的平易近人,了解到叶老对“我”的期待以后,引导学生回读第九自然段中关于爬山虎的描写,学生很自然地就体会到了其中所包含的叶老的期待与希望。
    如此教学,以读促学生回读文本,实施有层次的感悟,在感悟语言、感受品质的同时,“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方法的渗透也水到渠成了。
    三、以问激发情感
    课文第十自然段是本课的高潮,通过前面的教学,在修改作文、请“我”做客两件事中,学生体会到了叶老作文要一丝不苟、做人要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第三次自学:仔细阅读第十自然段,从作者身上,我们又能学到什么?学生在自读、交流过程中,结合介绍相关写作背景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有层次的说话,将本文所要表达的作者对叶老思念与感激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将对“人”的情感融入到“物”之中,引导学生学习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和领悟到作者对叶老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结合教材,以“你学到了什么”这一缘于文本的朴实无华的问题为主线,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特别是有了这一脉相承的核心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自觉探究,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对主问题设计得恰当、巧妙,引导得法,才能把握住语文课堂教学之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