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吹响“四个现代化”号角 问———语文课堂教学之魂 融合教育,让学生自信成长
教育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0期 总第5059期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0期  下一期
融合教育,让学生自信成长
来源:海门市三星小学 作者:樊闵闵 发布日期:2015-06-15 11:25:04

    在海门市三星小学,每百名学生就有70人是外来务工子女。每学期一开始,班主任首先为外来务工子女建立学生档案,了解他们以前的生活、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引导。随后,在班级中建立学生“联谊之家”,加强学生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学校还设立了“希望来吧”活动室、“知心话”信箱,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心理问题。开设“缔凡春蕾班”,根据不同年龄段外来务工子女成长任务、特点、规律及问题,开展教育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交往,帮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们量身定制的课程,体现出学校力推“融合教育”的魄力。海门市三星小学生成的课程聚焦当 下的师生生活,教师在工作中爱岗敬业、乐教求进,学生在课程中快乐学习、自信成长。
    社团课程:激发学生无限潜能
    社团课程内容包括课本剧、演讲、儿童诗、布艺制作、航模、儿童画、书法、花样皮筋、花样跳绳、球类等29个项目,形成了班班有特色,人人都参与的局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课程中展示自己。“时装秀”是布艺制作课程中的一个精彩纷呈的展示环节,师生一起将搜集到的绣品边角料制作成各具特色的时装,再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走秀活动。在每一次的布艺设计课上,学生们都会相互交流创意,进行思维碰撞。
    通过社团展示课程,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在不同领域展示出各自的风采。学生有一百多幅布贴画获国家级特级奖、一等奖;航模社团首次走向了全国赛场,参加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获全国第二名;少儿毽球获全国团体接力计数赛第六名;金钥匙科技竞赛中十多人获一二等奖;《英子日记》、《我的机器监护人》等课本剧获省特等奖,并数次被邀在江苏省内作巡演;合唱、群舞项目四次蝉联海门市冠军;排球比赛获海门市第三名;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书画评比集体特等奖、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艺术教研组获海门市卓越教师群体。
    社会实践课程:时时有教材,处处皆课堂
    外来务工子女有着朴实、肯吃苦的优良品质,但他们与人合作、创新探究的能力比较薄弱。为了促进融合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着手开发“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合作、学会分享,提升自己。我们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对学生有意义、有吸引力的题材,课程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周围生活空间。
    目前,学校开发的社会实践课程有环境保护卫生、家乡支柱经济、绣品“名人”风学习、自然实践操作等课程,内容包括“告别雾霾”、“分发环保袋”、“我是小小推销员”、“采访绣品能人”等。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学生知识,他们的交际能力、习作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家校共育课程:突出彰显“三结合”
    学校开设的家校和谐共育课程,分学段进行,以讲座式、活动式、咨询式、观摩式四种为实施方式,强调每次活动都有专门的课程主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适时进行阶段课程实践小结,组织家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及时反思、交流等,大力增强家校和谐共育的实效。比如本学期,我们组织开展了“家校共育,幸福成长”主题系列活动。4月份,张泳副校长作了“关注家庭教育,陪学生走向幸福人生”专题讲座,从爱与教育的关系入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家庭教育的目标,为广大外来务工子女家长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为提高家校共育课程的实效,学校强调“三结合”:首先,书面联系与见面交流相结合。每个班级既有书面的《家校联系手册》,教师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见面沟通,让外来务工子女真实地体会到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其次,日常联系与阶段联系相结合。利用《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日常联系,同时,也通过召开家长会议取得与家长的阶段性联系。再次,传统方式与网络方式相结合。利用“网上家校通”开辟家校联系的“第二通道”,班主任、任课老师可随时随地与家长进行无线沟通,接受家长的咨询与建议等。
    通过家校共育课程的实施,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