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如何进行写作教学 巧用插图童心飞扬 自主预习———让语文教学变得更精彩
实践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1期 总第5067期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1期  下一期
乡村小学如何进行写作教学
来源:靖江市西来镇土桥小学 作者:周鹏 发布日期:2015-06-25 09:56:47

    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作文,无疑成为了他们最头疼的问题。许多学生一谈起习作就长吁短叹、愁眉苦脸,他们常常感慨“作文,作文,听见头疼”。作文真的那么难写吗?事实上,作文不难,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要弄清楚作文的组成部分,掌握写作的“钥匙”,写作就不难,学生就一定能写好。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勇于创新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形式通常是“上课的时候教师一张嘴——提出写作要求和朗读以前的范文,学生当堂写——根据写作要求或是模仿范文,写后交给教师进行评改”。这样贫乏的写作资源、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因此,我们应打破作文教学的旧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经过改革,写作教学的结构变成了:作文前观察、实践等,引导命题选材,自主命题,相互启发交流,自改、互改结合,共同讲评的“六步走”的结构模式。如此,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培养他们单独构思、选材、修改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的作文思绪,使他们有样可学,有话可写,同时,教师也避免了“口干舌燥一堂课,劳而无功叫冤枉”的现象。
    二、贴近学生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大多还是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的情感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对所写内容的不熟悉,都会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空洞无物、索然无味了。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体验生活。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生活呢?笔者以为,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去感受、了解、体验生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为今后的习作累积素材。
    乡村虽不如城市繁华,农村学生的视野也不如城市学生的广阔,但是,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是学生们习作的宝贵材料。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仔细观察、摄取能反映农村景观和事物特性的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和实践思维的积极性。举例来说,忙碌的季节让学生跟随父母或祖父母做一次农活,教师提出三个方面的内容:1.干农活的时间、地点、名称;2.干农活的经过、结果;3.你所学到的东西。学生经过自己有意识地观察、记忆、思考,写作文才更具有真情实感。这样的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也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致。
    三、认真批改,鼓励评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批改这方面,许多教师反馈,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正所谓“作文评改糊涂账,改与不改没两样。”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我当过多年的语文老师,改过无数的作文,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作文批改呢?笔者认为,首先,批改作文要认真,批改包括“批”和“改”两部分,“批”应该包含眉批和总批两种。批语应该是“爱心批语”,富于启发性、针对性、鼓励性;“改”包括圈、点、勾、画等。有时为了提高效率,也可以面对面批改,和学生一起钻研作文的成功和不足。
    其次,教师的批语应该富有鼓励性、赏识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表现的舞台,让他们有强烈的成功感。成功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设“戴高帽”“办展览”“编文集”等多种让他们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
    以上仅仅是笔者个人对农村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薄看法,当然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仍需要潜心斟酌。当然,写作教学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摸索前行,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迪,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