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传承五步曲 让“留守学生”不再“被留守” 依法治校凝心聚力促进新发展
教育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1期 总第5067期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1期  下一期
让“留守学生”不再“被留守”
来源:沭阳县潼阳中学 作者:黄铁梅 发布日期:2015-06-25 13:28:08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得以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过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从这么庞大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今社会非常严峻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留守儿童”,我们称他们为“留守学生”。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性格问题。在与这些学生交流、接触的过程中,我总结他们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名学生。学校要开家长会了,通知每位学生的家长都要到学校来参加会议。而这位学生的父母却是远在外地,不能来参加家长会。于是他找到我,怯怯地对我说:“老师,您今天可以当我一天父母吗?我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信里,您帮我看一下就可以了。”我无言以对。多可爱的孩子啊,但可以看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爱的缺失。
    第二:缺失的家庭教育
    留守的学生,往往是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是亲戚朋友照顾。这样一来,孩子的早期教育会产生很多的空白。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往往会受到百般溺爱,隔代教育不到位。一系列原因都会让孩子的家庭教育产生问题。亲戚带的孩子,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亲戚往往不方便严格管教他们,家庭教育更加缺失。而作为本该承担孩子教育任务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打工不能陪伴孩子,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愧疚的心理,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特别是物质上的要求。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严重“失控”。
    第三:安全感和自控力的缺乏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反映出当下“留守学生”的生活现状。亲情的缺失、教育的缺失、安全的缺失,使他们缺少生活的安全感,很多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无法分辨问题的对与错。
    我们生活在充满转型与阵痛的“流动时代”,现代的农民,过的是一种“候鸟”式的生活。如何避免留在家中的儿童过早被“社会性断乳”?如何避免父母为孩子外出打工挣钱、下一代却在留守中荒芜的发展悖论?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学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留守学生”问题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如下几点措施。
    第一,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包括“留守学生”父母相关情况的档案。及时为这些“留守学生”与父母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第二,更多地关爱孩子,以弥补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爱的缺失。或许是一个关爱的抚摸,或许是一个关爱的眼神,或许是一句关爱的话语,都能带来孩子心理上意想不到的变化。
    第三,从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习惯上,一步步改良“留守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做“留守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关爱他们。对他们要有爱心、耐心、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虽然暂时缺少来自父母的小家庭的温暖,但却可以得到来自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爱。让他们学会勇敢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
    种种情况表明,“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现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如何对待这一社会的特殊群体,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的问题。在工作中多关注这些孩子,多关心这些孩子,做他们生活的保护者;在学习上多引导他们,传授一些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做他们学习上的引导者;在思想上与他们多沟通多指导,做他们思想上的引路人。总之,我们应该用爱心去为这些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我们的关心教育下健康地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