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孩子几种兴趣识字方法 让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2期 总第5075期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2期  下一期
汉字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孩子几种兴趣识字方法
来源:泰州市扬桥中心小学 作者:陆洋 发布日期:2015-07-01 16:00:59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在长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低年级识字能力培养要求,归纳了几点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
    一、在游戏中识字 
    低年级儿童注意力极易分散,而且容易产生疲劳。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如《识字6》,孩子通过搭配各种偏旁的“衣服”,给“包”字进行“穿衣戴帽”,既娱乐了身心又认识了汉字,一举两得。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是识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1.通过编口诀的方式来识字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将生字、难字编成形象生动的口诀,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例如,“树苗”的“树”字可以编为“村里的树木对对齐”,“朋友”的“朋”字可以编为“两个月亮交朋友”,“播种”的“种”字可以编为“禾苗种在水田中”……
    2.通过编故事的方式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可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字形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讲述直观、生动的故事,把看似抽象生硬的汉字演绎为图画或故事。例如在讲解“朵”字和“阳”字时,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下雨了,云朵关门了,太阳在哪儿呢?原来它被锁在家里啦!它哭了,于是就下雨了,雨水正是太阳的泪水呢!雨停了,云朵开门了,太阳又被放出来啦!于是它笑了,阳光正是太阳的笑脸呢!
    3.通过猜谜的方式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将字形生硬地写出来,学生也只会生硬地识记,学习效果不理想。如果我们采用猜谜的形式来教学生识字,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人来大山边(仙)”“人来大门边(们)”等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很快引入课文新知:人来小亭边(停)。如此一来,学生对“停”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二、在阅读中识字
    有针对性的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文字。虽然目前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已基本符合这一原则,但教师不应只满足教材为阅读范围,要有针对性地开拓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而真正做到“寓识于读,以识促读”。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借助课文有汉语拼音注音的优势,力求在朗读、带读和学生自读中让学生认识生字,从而促进学生识字水平的提高。
    对于辨认速度慢、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生字认读这一关是比较困难的。还有,由于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都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所以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还不能单独、准确地辨认生字。如一小学生已熟读某本书,但当你问他其中某个字时,他仍然会不认识。或许他会让你提示一下出现这个字的上一行,然后直到顺读到那个字时,他才会知道那个字的读音。
    由此可见,脱离课文、孤立识字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要把正确连贯作为重点来抓,并反复强调,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借助拼音、图画和上下文来逐渐、准确地认字、识词的习惯,实现“认读同步”的教学目标。
    三、在生活中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若能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车”这个字,向学生提问,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孩子很容易联想到汽车、自行车、童车等,一下子拉近了他 们与汉字的距离。
    教师要努力拓展教学途径,鼓励学生到精彩纷呈的现实中去识字,从而逐渐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认字环境,如学校的标语、黑板报、宣传栏等,无一不是学生识字认字的好帮手;班级中开辟“识字乐园”“识字树”等栏目,为学生认识新字创造机会。除此之外,家庭也是学生识字的重要场所。家里买的水果、蔬菜,以及带有商标的家用电器等,无一不是学生识字的绝佳对象。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从而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汉字与现实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增强他们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