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养成教育中的问题反思及对策 幼儿为本,解放孩子 浅析新课改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2期 总第5075期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2期  下一期
幼儿品德养成教育中的问题反思及对策
来源: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作者:孙亮 唐翠萍 发布日期:2015-07-01 16:12:04

    品德养成教育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们通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环节,想方设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期望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案例一
    结构游戏中,文文动手拿小敏的玩具,小敏攥紧玩具不放手。文文用力打了一下小敏,手还没缩回,嘴里已经很顺溜地说出一句“对不起”,说完继续和小敏争抢玩具。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告状。我走了过去,小敏像见了救星似的哭诉着:“他抢我的玩具,还打我。”文文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说了‘对不起’,她还没说‘没关系’呢!”
    反思:“对不起”“没关系”是幼儿很早就学会的礼貌用语。然而,文文的举动和话语让我不得不思考:在孩子发生矛盾时,一句“对不起”真能解决问题吗?
    从孩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对不起”当成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认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只要说声“对不起”,对方就一定会说“没关系”。在他们心目中,“对不起”几乎是万能的,所以才理所当然地一边欺负别人,一边脱口而出“对不起”。
    出现这样的情况,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只教会了幼儿说“对不起”,却没有教孩子怎样为自己的“对不起”负责。我们只教会孩子说礼貌用语,而忽略了礼貌用语背后其道德是非观的养成。
    案例二
    课堂上,老师有声有色地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帮助幼儿体会孔融礼貌谦让、舍大取小的高尚品德。故事结束后,老师又把故事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幼儿流利背诵。最后,老师问:“小朋友,如果家里有三个苹果,最大的该给谁吃呢?”小朋友有的说给爸爸,有的说给妈妈,几乎没有小朋友说给自己。但就在几天后,家驹爷爷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家驹一家到饭店吃饭,服务员端上来一盘虾,家驹把虾移到自己面前高兴地吃起来。爷爷也吃了一只,家驹立即大哭,并使劲打爷爷,一家人劝慰很久也无济于事。后来又点了一盘虾专门给家驹吃,事情才得以平息。
    反思:谦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们也始终将分享与谦让作为 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从本案例来看,通过《孔融让梨》这一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已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但为什么没有达到品德养成教育的目的?为什么幼儿在生活中是另一种态度和行为呢?我想,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注意道德知识传授,通过教学仅仅让幼儿知道了什么是谦让与分享,而没有关注幼儿是否将这些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加以内化,是否真正形成了谦让、分享的良好品德。
    对策:
    一、以幼儿经验为先导,促进道德是非观的形成
    任何教育都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品德教育也不例外。幼儿的德育应该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主,以幼儿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为先导,帮助幼儿认识对与错。例如案例一中,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幼儿说“对不起”,更应该设法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过错给别人带来的伤痛,进而把幼儿语言上进行的安慰和歉意转化为他们能够明白的具体致歉行为,让幼儿看得见、摸得到,便于执行。
    二、以道德情感为桥梁,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会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当良好、积极的情感一旦产生,就会激发更多好品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幼儿品德养成教育应脱离单纯的课堂知识的传授方式,而应以儿童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以儿童在活动中体验的社会性和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从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出发,逐渐将道德要求内化为儿童个体的自主行为和活动。在此基础上,促进“知”向“行”的转化。
    三、以道德评价为导向,促进道德水平的发展
    研究表明,成人对幼儿行为的评价及情绪表现,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成人积极、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幼儿的道德行为,而成人的批评、责备会使幼儿产生羞愧感。因此,成人的道德评价会使幼儿的道德行为朝着成人期望的方向发展。案例三中,如果教师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促进幼儿的道德提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