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超女”贾志梅 张秀颀:将父辈的教育梦想传承
教师节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3期 总第5101期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3期  下一期
张秀颀:将父辈的教育梦想传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8-28 14:37:42

    20年前,她有一个梦想:做父亲那样的好教师;20年后,怀着对农村教育的憧憬,她放弃了省城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家乡,在农村小学一干就是13年。她用真诚和执着赢得了家乡父老的认可,她就是镇江市大路实验学校教师张秀颀。
    将父辈的精神用另一种形式传承
    “没有守护病危父亲的最后一刻,是我一生的亏欠。”提起父亲,张秀颀泪眼朦胧,满心酸楚。
    张秀颀的老父亲上了年纪,生病在家。2004年5月,她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你爸爸好像不行了,赶快回来。”“你先帮我看着,区里举办珠心算比赛,我要给孩子辅导,真的走不开。”挂断电话,她又投入到工作中。

    没过多久,她又接到了妈妈的电话,“你爸爸已经去世了。”妈妈的话让她十分愧疚。“父亲就是老教师,经常教育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想我没有让他失望。”虽然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却将父亲的精神用另一种形式继承。
孩子的事是大事
    “个人的事情是小事情,孩子的事情是大事情。”张秀颀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2011年5月,张秀颀被医院诊断为阑尾炎。当时,她正带着一个毕业班。毕业班的总复习已经开始,如果这时候开刀,学生肯定会受到影响。短暂犹豫后,张秀颀还是选择了保守治疗,一边上课一边治疗。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张秀颀连到医院输液也没闲着,一只手批改学生作业。
张秀颀的不懈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班里学生特别喜欢她教的数学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还代表新区参加镇江市基本功竞赛获二等奖。
    情牵贵州学子
    2010年9月,张秀颀来到金东谷林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
    金东谷林小学位于贵州省都匀市石龙乡,地理位置偏僻,条件十分艰苦。张秀颀执教的《认识倒数》一课给当地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张秀颀说,“下课了,山里的孩子们都不愿离开,让我接着讲下去。”
    支教期间,一个叫建建(化名)的女孩引起张秀颀注意。建建脸部曾被严重烧伤过,留有疤痕,非常自卑。张秀颀多次找她谈心,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她更多关爱。临走时,张秀颀还与她互留了QQ号,回去后,经常联系鼓励她。在张秀颀的帮助下,建建变得开朗自信,脸上挂起微笑。她常说,“感谢张老师,她让我重获新生。”
    传承教育星火
    对于学校年轻教师的成长,张秀颀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有空,她就听年轻教师上课,课后悉心帮他们说课。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年轻教师们成长很快。她的徒弟钱老师多次获得区级赛课一等奖。几位年轻教师也在她的帮助下,成长为业务骨干。
    付出总有回报,2011年张秀颀被评为“镇江新区骨干教师”和“镇江市先进教育工作者”,2012年获“镇江市骨干教师”称号,201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区十佳教师”称号。张秀颀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先后在《班主任》《小学生数学报》《教学月刊》《教育研究与评论》《镇江教育》《镇江教工》等杂志上发表30多篇论文。
    风清亦气正,扬帆自远航。16年来,张秀颀辛勤耕耘在乡村教育的热土上,为做一个好教师不断努力着。
                                                  文/潘祥浪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