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她有一个梦想:做父亲那样的好教师;20年后,怀着对农村教育的憧憬,她放弃了省城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家乡,在农村小学一干就是13年。她用真诚和执着赢得了家乡父老的认可,她就是镇江市大路实验学校教师张秀颀。
将父辈的精神用另一种形式传承
“没有守护病危父亲的最后一刻,是我一生的亏欠。”提起父亲,张秀颀泪眼朦胧,满心酸楚。
张秀颀的老父亲上了年纪,生病在家。2004年5月,她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你爸爸好像不行了,赶快回来。”“你先帮我看着,区里举办珠心算比赛,我要给孩子辅导,真的走不开。”挂断电话,她又投入到工作中。
没过多久,她又接到了妈妈的电话,“你爸爸已经去世了。”妈妈的话让她十分愧疚。“父亲就是老教师,经常教育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想我没有让他失望。”虽然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却将父亲的精神用另一种形式继承。
孩子的事是大事
“个人的事情是小事情,孩子的事情是大事情。”张秀颀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2011年5月,张秀颀被医院诊断为阑尾炎。当时,她正带着一个毕业班。毕业班的总复习已经开始,如果这时候开刀,学生肯定会受到影响。短暂犹豫后,张秀颀还是选择了保守治疗,一边上课一边治疗。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张秀颀连到医院输液也没闲着,一只手批改学生作业。
张秀颀的不懈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班里学生特别喜欢她教的数学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还代表新区参加镇江市基本功竞赛获二等奖。
情牵贵州学子
2010年9月,张秀颀来到金东谷林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
金东谷林小学位于贵州省都匀市石龙乡,地理位置偏僻,条件十分艰苦。张秀颀执教的《认识倒数》一课给当地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张秀颀说,“下课了,山里的孩子们都不愿离开,让我接着讲下去。”
支教期间,一个叫建建(化名)的女孩引起张秀颀注意。建建脸部曾被严重烧伤过,留有疤痕,非常自卑。张秀颀多次找她谈心,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她更多关爱。临走时,张秀颀还与她互留了QQ号,回去后,经常联系鼓励她。在张秀颀的帮助下,建建变得开朗自信,脸上挂起微笑。她常说,“感谢张老师,她让我重获新生。”
传承教育星火
对于学校年轻教师的成长,张秀颀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有空,她就听年轻教师上课,课后悉心帮他们说课。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年轻教师们成长很快。她的徒弟钱老师多次获得区级赛课一等奖。几位年轻教师也在她的帮助下,成长为业务骨干。
付出总有回报,2011年张秀颀被评为“镇江新区骨干教师”和“镇江市先进教育工作者”,2012年获“镇江市骨干教师”称号,201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区十佳教师”称号。张秀颀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先后在《班主任》《小学生数学报》《教学月刊》《教育研究与评论》《镇江教育》《镇江教工》等杂志上发表30多篇论文。
风清亦气正,扬帆自远航。16年来,张秀颀辛勤耕耘在乡村教育的热土上,为做一个好教师不断努力着。
文/潘祥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