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习作:提升学生自主修改能力的有效策略 作业批改,要让学生易于接受
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3期 总第5101期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3期  下一期
优化教研组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镇江市江滨幼儿园 作者:施维平 张琦 发布日期:2015-08-28 15:21:39

    教研组是教师集体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工作能力,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创建“精神团队”,增强凝聚力
    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以外,精神和心态也很重要。因此,创建一个有“精神”的团队尤为关键。那么,怎样创建“精神团队”呢?第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亲密配合的同伴关系;第二,要营造团结互助的竞争氛围;第三,要激发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第四,要树立“合是一股绳,分是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整体水平
    1.切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最重要的活动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研活动内容除安排教学理论学习和布置工作外,应全部用于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内容除了研究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还应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影响学习的各种问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可独立撰写特色教案,而不是用集体备课的教案代替个人的备课教案。只有这样,每位教师才能得到均衡发展。
    2.善于发挥教研组整体优势。现代教学逐步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协调配合,既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研组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心理素质稳定和教学工作成熟的标志,不仅应表现在个人有突出的教学成绩,还应表现为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关心教研组建设,团结一致完成工作。
    三、构建“多元化”研究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组一般都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构建“多元化”教研组旨在为各个层面的教师提供更多平等合作的机会,促使他们懂得反思与改进。
    1.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小组
    专业发展小组的主要成员是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建组主要考虑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他们有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在传统教研组活动中,青年教师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有限,很多时候他们是小组中的配角或是旁听者;另一方面,小组建设对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帮助他们养成对自身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习惯。
    2.中青年骨干教师——合作研讨小组
    这一小组主要由同一学科的骨干教师与部分优秀青年教师组成。与专业发展小组一样,合作研讨小组也有相关的活动章程,对所要达到的目标、活动方式等问题做了规定,与传统教研组活动有着明显区别。
    第一,侧重于研讨课程与教学改革。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合作研讨小组更侧重于研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些热点性、政策性问题,多关注教育教学中非技术性层面的课题,而传统教研组活动则更侧重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常规性、技术性问题。
    第二,面向特定的教师群体。各个年龄段的教师专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对一些优秀教师来说,传统教研活动有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解决他们的教学问题。合作研讨小组将骨干教师与部分较优秀的青年教师组合在一起,寻求新老两部分优秀教师的共同发展,从而起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第三,旨在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共同体。“合作研讨小组”追求的是成员间的合作性、平等性和互利性,“合作共同体”是小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3.经验型教师群体
    经过周密的思考与探讨,我们试着将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定期、定主题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帮助。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经验型教师群体不仅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也寻找到了各自的职业目标与发展动力,他们在工作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双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研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们在这一平台上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新、老教师在研讨交流中得到启发,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